首頁 > 評論 > 正文

高考作文里的可為與有為 暗含社會對學生一代價值觀的考量

2021-06-08 09:38:18來源:北京商報  

“論生逢其時”“可為與有為”“這,才是真正的成熟”,關于理想、紀念日、體育之效,2021年全國高考6月7日拉開帷幕,今年高考語文共8套試卷,以作文題最受關注。

作文為何受寵?網友們一語道破:“作文題目是唯一能看懂的題目啊。”這些看得懂的命題,緊扣時事熱點,又像極了覺醒年代,暗含著整個社會對學生一代價值觀的考量。

全民熱議的高考作文題,勾連時代,心系家國,指向個體。全民熱議的高考,是別人的高考、也是自己的回憶。

正如過往的經歷難復制,逝去的時光難倒回。囿于應試作文難以不落窠臼,命題寫作難免言不由衷,高考作文被全社會給予的高度關注,也時常被一些人解讀為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去年8月,浙江《教學月刊》公號刊載了當年本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文中遍布“嚆矢”“孜孜矻矻”等生僻詞,海德格爾、卡爾維諾、麥金泰爾等名家穿梭其中。難能可貴的是,這些引經據典恰恰用對了地方。

一篇晦澀艱深的高考滿分作文,把圍繞高考作文種種爭論與觀點沖突推至臺前。熱議的焦點是這篇作文“配不配”滿分,以及高考作文有沒有必要寫成這樣。

當我們在關注高考作文的時候,也是對高考本身的極大關注。審視國內高考的很多現(xiàn)象,會發(fā)現(xiàn)類似高考作文一樣的彼此矛盾之處。一手是對高考“唯分數論”應試教育的全民吐槽,一手是高考改革“多重標準”公平性的全民疑慮。

恢復高考,是高考之“可為”的“可”落地的一大步。此后40多年,“可”一直被實踐著,被質疑著,被堅守著。改革高考,是高考“有為”之“有”的一大步,唯有如此,才能看到更多的年少有為。

循此邏輯,高考作文的“可為”在于面向全社會。“覺醒”總是從認識自身開始,先是物理和生理的,然后延及精神。讓生逢其時的我們追回覺醒年代,在如今躺平和內卷的氣氛中不至于踽踽獨行。

在作文題“論生逢其時”中,有一段提示語格外突出。每個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時代,每個人在特定時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聯(lián)想到“這,才是真正的成熟”,“這”可能比成熟本身更重要。“這”應體現(xiàn)文章主人公由青澀、懵懂、稚嫩到成熟的關鍵轉折,或許是小我和大時代的一聲響亮的撞擊。

而高考作文的“有為”應該面向的是自己,高考作文最好的答案應是積極有為的“生活”。在這里,他們不再是命題作文的創(chuàng)作者,而是珍愛日常生活里的年輕人。如果寫出海德格爾、卡爾維諾、麥金泰爾尚存爭議,寫出我心中的海德格爾、卡爾維諾、麥金泰爾豈不是更妙。(陶鳳)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