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優化農業結構 多彩田園讓農民逐漸挑穩“金扁擔”
夏收后種啥?這兩天,來自全國產糧大縣滑縣的種植大戶延娟心里一直在盤算著。
俗話說:夏抓糧,秋抓錢,小麥一季管全年。扛穩糧食安全重任,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要讓農民見到實實在在的實惠。
“要扎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省牢牢抓住糧食這個核心競爭力,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優化品種品質結構,著力打造十大優勢特色產業,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多彩田園讓農民逐漸挑穩“金扁擔”。
■調整結構豐富“糧袋子”
6月5日,芒種,氣溫飆升至37℃。河南農業大學許昌校區小麥試驗田里,小麥育種專家殷貴鴻頂著烈日,正對育種試驗的小麥進行人工收割。
100畝麥地分成不同的試驗任務區,播種著抗赤霉病優質強筋高產、優質中強筋高產多抗、軟質釀酒專用等各類不同用途的小麥。
作為小麥第一大省,河南小麥育種,尤其是強筋、弱筋等專用小麥的育種數量和質量均居全國領先水平。
優質專用小麥豐富著國家的“糧袋子”,也有助于解決糧食供求總量平衡有余、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問題。
五年前,河南強筋、弱筋等優質專用小麥的種植面積僅600萬畝。近年來,在穩定小麥種植面積基礎上,我省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逐年擴大,今年已達1533萬畝,占全省小麥種植面積的18%。
優質專用小麥“叫好又叫座”。淮濱縣弱筋小麥種植面積80萬畝,每斤售價高于普通小麥0.1元,加工轉化小麥20萬噸,產值達60億元。今年全省優質專用小麥預計產量737.5萬噸,截至目前,訂單率達87%。
“隨著國產強筋小麥產量占比越來越大,其消費對進口的依賴度越來越小,既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增強了河南小麥的市場競爭力,也提高了農民收入,延伸了糧食產業鏈、提升了價值鏈。”殷貴鴻表示。
■穩糧保糧緊盯“大市場”
夏播是秋糧生產的基礎,事關全年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完成。
河南秋糧面積占全年的47%、產量占全年的45%,種足種好秋糧作物,確保秋糧面積穩定在7600萬畝以上,對完成全省糧食面積16125萬畝、產量1365億斤的目標至關重要。
省農業農村廳下發的《關于2021年秋糧生產的技術指導意見》提出,今年秋糧生產要積極擴大玉米種植面積,穩定水稻、大豆、紅薯種植面積,適度發展優質特色小宗糧豆。
延娟最終的決定是種玉米,而且種植規模要比往年大。
目前,玉米需求持續旺盛,最高價格突破1.5元/斤,種植效益明顯提升。很多種植戶跟延娟有著同樣的心思。
我省是全國第二大玉米主產區,去年種植面積在5700萬畝以上。專家分析,玉米價格持續高位運行,對擴大秋糧面積較為有利。
“玉米要高產高效,就要選用高產穩產、耐密抗倒、熟期適中、多抗廣適的適宜機械化作業的優良品種,以機械化貫穿玉米生產全過程。”河南農業大學教授劉天學建議。
■優化供給鼓起“錢袋子”
每到收獲季節,千里沃野之上,玉米、花生、大豆……秋作物百花齊放,中原大地成為多彩田園。
三門峽市陜州區二仙坡的優質蘋果,從按斤賣到按個賣,價格翻了三到五倍;花生第一大縣正陽縣,打造花生種植、加工和特色旅游為一體的產業鏈,將花生資源“吃干榨凈”,把小花生做成了大產業。這都是供給側改革的威力。
種植結構的調整,各地都有自己的“絕活兒”。如今,我省在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林果等“四優”的基礎上,發展優質小麥、花生、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等十大優勢特色產業。
“十四五”期間,我省將瞄準農業產品質量高、產業效益高、生產效率高、經營者素質高、市場競爭力高、農民收入水平高“六高”目標,著力推進農業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經營規模化、發展產業化、方式綠色化、產品品牌化發展。到2025年,十大優勢特色農業產值將達6500億元,農產品加工轉化率75%左右。
從產品走向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讓農民充分享有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全鏈條的增值收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打好糧食生產這張王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從“國人糧倉”到“國人廚房”再到“世人餐桌”,實現糧食安全和現代高效農業相統一,這條提質增效之路,河南越走越堅定,越走越寬廣。(譚勇)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