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接套路多人被騙 小心仿版貸款App
總有那么一些“套路”,讓人猝不及防。
近日,大河報·大河財立方接到多位消費者報料,稱通過短信鏈接或社交軟件鏈接下載了某貸款App,但沒想到不僅錢沒貸到,還被以認證費、解凍費的名義,騙了不少錢。這到底是咋回事兒?
>>套路接套路多人被騙
今年5月份,來自河南省蘭考縣的張先生收到一條短信,顯示有98000元錢待領取,進入鏈接即可確認取用。因家中正急需用錢,張先生就點擊鏈接下載了一個叫“中原消費金融”的App,并填寫了自己的身份證、銀行卡等信息,提交了10萬元的貸款申請。
沒想到,事兒來了。
“App上的一個客服讓我加了一個QQ,加上后對方說我的卡號是錯誤的,借的10萬元被凍結了。要求我必須在1個小時內提交貸款金額的20%也就是2萬元的匹配金,進行認證解凍,解凍之后貸款的10萬元和2萬元認證金將會一起到賬。”張先生說。
雖然張先生再三確認自己的卡號并未填錯,但對方堅持有誤,最終張先生轉給對方2萬元的“認證金”之后,App上銀行卡賬號顯示更改,但是張先生再次嘗試提現,仍未成功,原因為“操作失誤,需要再次提交50%的金額(即6萬元),進行二次認證方能解凍”。
“我當時也提出了質疑,提出第二天再交認證金,但對方說需要當天辦理,合同什么的已經有了,而且已經跟經理申請將時間延長到當天下午6點前打款,不然12萬元錢將被永久凍結。”張先生說,“我也是沒有辦法。”
在層層“套路”之下,張先生兩天內陸續向客服提供的幾個賬號轉了8萬元的“認證解凍費”,可是客服卻突然消失不見,聯系不上了。據央視財經6月7日報道,同樣被“套路”的,還有損失了3.2萬元的梁先生。
“對方一直忽悠我轉賬,說不配合的話會影響我的征信,公共交通工具也不能坐,出行都會受影響。”梁先生說。
>>“李鬼”App層出不窮
而事實上,確實存在“中原消費金融公司”這一機構和對應的App,它是河南省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經中國銀保監會批準設立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總部位于鄭州市鄭東新區。
不過張先生和梁先生遇到的究竟是“李逵”還是“李鬼”?
帶著這一疑問,記者采訪了中原消費金融公司相關人員。對方在核實了下載鏈接之后稱,張先生和梁先生所下載的App并非官方App,是不法分子偽造的高仿App。
記者注意到,為了證實自己身份的真實性,高仿App所謂的“客服人員”偽造了“營業執照”“工作證”“身份證”等證件,幾乎可以以假亂真,甚至還有蓋著“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印章的所謂“官方文件”。
“如果不是專業人員,作為消費者來說,僅從外觀的確很難辨別其中的破綻。圖標看起來幾乎一樣,但打開之后里面的內容和功能設置明顯不同。”中原消費金融公司副總經理邵航說,自今年3月份以來,公司陸陸續續接到大約2000名消費者咨詢“被不法分子冒名詐騙”的事宜,公司在第一時間發布消費者提示公告,并向屬地公安機關報案。對此,公司高度重視,對來電消費者普及了相關知識,避免了不少消費者上當。但是仍有部分沒有咨詢的消費者受到了經濟損失。
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中原消費金融公司”曾多次發布聲明,對“中原消費”“中原消金”App非法冒用該公司名義及Logo、使用與該公司名稱相似的App名稱欺騙消費者的行為,已向公安機關報案,并將采取進一步措施維護該公司的合法權益。邵航說,凡是放款前先收取費用的網絡貸款往往都是騙局,都需要提高警惕。
鄭州市公安局反詐騙中心民警相冰表示,這是非常典型的貸款詐騙案,詐騙方通常會假冒知名且正規的金融機構,以“超低息、無抵押”為誘餌,先騙取消費者保證金,再以“銀行卡信息有誤,資金被凍結”為由騙取解凍金。
據央視財經報道,這些假冒App雖與真的外觀基本一致,但偽造成本極低,一般一周不到就可做出前端框架。而且很多仿版App使用的都是境外IP地址,給追蹤帶來極大困難。
其實,被“李鬼”冒名頂替的并非只有中原消費金融公司一家。據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發布的監測數據,截至今年2月底,發現互聯網金融仿冒網站4.81萬個,受害用戶達12萬人次;互聯網金融仿冒App2801個,仿冒App下載量3343.7萬次。
>>河南多部門緊急提醒
針對層出不窮的網絡金融詐騙手段,河南多個部門發布提醒。河南省反詐中心提醒:網絡貸款先交費的,網絡客服主動退款不走原渠道的,網友帶你投資理財賭博的,公檢法或公職人員要求轉賬以證清白的,網絡兼職刷單大額聯單的,冒充公檢法讓你轉賬匯款的等都可能是電信網絡詐騙,請撥打96110核實。不輕信、不轉賬、不透露,一旦發現被騙,請立即撥打110報警。
河南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鄭重提醒:創業創新缺資金,貸款要找正規軍。中介忽悠勿輕信,個人信息要看緊。山寨軟件忌使用,不明鏈接要當心。一朝被騙才驚醒,天上哪會掉餡餅?
究竟該如何防范,避免讓更多人上當受騙?邵航分享了三個甄別建議:
1.正規網絡貸款平臺不會在授信審核過程中收取任何費用,所謂關聯認證金、履約保險費、保證金、銀行卡解凍費等都是詐騙分子的托詞。
2.正規金融服務平臺的客服不會通過非官方渠道(個人微信、個人QQ)和用戶聯系,也不會向用戶索要個人信息和驗證碼,出現非官方客服聯系的情況,一定要注意核查對方身份,不要向陌生個人賬戶轉賬。
3.下載App時一定要選擇正規官方軟件,務必在正規應用平臺下載,不要輕易點擊來歷不明的應用供應商、鏈接以及二維碼下載安裝軟件。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也會通過線上知識普及、線下公益宣傳等形式,走進社區、寫字樓等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景,為大家普及‘防范金融騙局’金融知識,爭取多渠道提升消費者的金融素養和風險防范意識。”邵航說。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泰爾終端實驗室信息安全部技術專家鄧佑軍在接受央視財經采訪時表示,消費者最好避免從社交軟件或者短信、二維碼鏈接下載App。個人信息不要輕易泄露,不要私自通過個人賬號將自己的錢轉出去,也不要在App的范圍之外進行轉賬。
>>萬一中招怎么辦?
假如不小心“中招”,又該怎么辦?河南文豐律師事務所律師胡珍珍告訴記者:“網絡詐騙是詐騙罪的一種,但是由于技術手段的原因,網絡詐騙有偵查破案的難度,如果發現被騙,要第一時間保留好轉賬單據,立刻向當地派出所報案。”
相冰提醒,銀行和正規的金融機構如果遇見了貸款人有“騙取貸款”嫌疑,會直接報警或訴訟至法院,不會給貸款人單獨開凍結資金的通知書,因為銀行沒有執法權。如果遇到了此類案件,受害人應該保存好對方的銀行賬戶信息,暫時不要刪除軟件(警方會提取相關數據),立即撥打110報警。如果受害人報警的時間夠及時,對方還沒有將資金取出,銀行可以凍結詐騙賬戶資金。同時,受害人報警以后,警方會對涉案賬戶采取措施,涉案賬戶在48小時以內無法辦理非柜面業務,這樣也可以為警方辦案爭取到寶貴的時間。(裴熔熔)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