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加加食品“多元化”戰略失敗 低端產品戰略搞砸品牌

2021-01-26 15:17:24來源:環球網  

曾被譽為“中國醬油第一股”的加加食品,上市9年以來發展速度緩慢,其不光沒跟上整個行業高速發展的步伐,而且盲目多元化也蠶食了很多資源。如今與醬油龍頭海天味業以及中炬高新等調味品上市公司相比,其無論是業績還是市值,相差甚遠。業績營收緩慢,訴訟纏身,甚至被實行“ST”風險警示的加加食品,為何會慘敗到如此地步?

自上市以來業績增速緩慢

加加食品(002650.SZ)創建于1996年,于2012年1月6日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是一家集研發、生產、營銷于一體的大型調味食品上市企業。其主要產品包括醬油、食用植物油、食醋、雞精、味精五大類。醬油和食用油是其收入和利潤的主要來源,占比均在 80%以上,曾被譽為“中國醬油第一股”。

加加食品定位于二三線城市家庭消費市場以長沙和鄭州生產基地為中心,公司曾打出"加加醬油,一瓶當作兩瓶用”、“炒菜用加加老抽、涼拌用加加生抽”等深入人心的口號。

但其自2012年至2019年上市9年以來,加加食品收入卻并不理想。

自2012年至2019年,其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6.57億元、16.78億元、16.85億元、17.55億元、18.87億元、18.91億元、17.88億元、20.40億元,9年時間,營業收入增長的數據為3.83億元。

從凈利潤來看, 2012年至2019年分別為1.76億元、1.62億元、1.33億元、1.47億元、1.50億元、1.59億元、1.15億元、1.62億元,凈利潤反倒出現了下滑。

從基本每股收益來看,2012年至2019年數據分別為0.92元、0.70元、0.29元、0.13元、0.13元、0.14元、0.10元、0.14元,每股收益數據更是大幅下跌。

相比較,同行業的海天味業(603288),其在2014年2月11日上市至今7年時間,營業收入從2014年時的98.17億元,到2019年為197.97億元,是加加食品的9.70倍。

從市值方面來看,也與同行業公司相比有天壤之別。截至2021年1月25日,加加食品的市值66.59億元,而海天味業的市值則高達6756億元,雙方相差100倍;與“美味鮮”母公司中炬高新(600872)的市值557.5億元,相比較也有一定的差距。

對此,市場研究人士對環球網財經表示:“加加食品沒有跟上整個行業高速發展的步伐,這與其盲目多元化有很大關系。在主業沒有做大做強的時候進行多元化,牽扯和蠶食了很多資源,其在米面糧油等領域的規模也很小。”

“多元化”戰略失敗

環球網財經了解到,加加食品近幾年在醬油板塊沒有太多增長,錯失了良好的市場發展機遇。更多的是采取多元化策略,包括面條、食用油都在做,但是整體進展并不順利,變成了主業不強,副業太弱的局面。近幾年“胡亂”的多元化戰略也是加加食品從主流醬油圈敗走的主因。

資料顯示,自2015年始,加加食品就開始尋求多元化。在2015年5月15日加加食品公告,向云廚電商增資5000萬元以獲得其51%股權,從事鮮肉、冷卻肉配送和零售日用品,卻始終不能盈利。兩年后,2017年12月27日公告,加加食品以0元價格將云廚電商51%股權轉讓給另一股東陳光輝,等于5000萬元打了水漂。

2017年4月20日停牌,加加食品擬收購辣妹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經過6個月磋商,最終在2017年10月11日公告稱,“由于重組相關各方利益訴求不盡相同,公司與交易對方無法就交易事項部分核心條款達成一致”而告吹。

2018年3月12日,加加食品再次發布公告稱,斥資48億元收購大連遠洋漁業金槍魚釣有限公司,最后在2018年12月22日公告又是空夢一場。

幾番折騰之后,加加食品在主營業務——調味品市場上逐漸掉隊,錯失了良好的市場發展機遇。

低端產品戰略搞砸了品牌

談及加加食品的失利,“低端化戰略”以及“產業升級時錯失紅利時機”也是得到最多的答案。

2020年12月23日、2021年1月19日在披露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中,加加食品名譽董事長楊振也坦言,加加食品上市后,沒把基礎打好,產業升級過程中沒有及時轉型,所以沒能跟上發展。加加食品上市后發展緩慢,主要是因為2013年以來我個人投資上的失誤,干了不擅長的事情,導致自己的債務危機。然后惡性循環,不斷地搞投資,沒有聚焦主業,所以錯過了發展時機。

楊振提到:“我們醬油毛利率并不低,在剛開始創業時我們公司的毛利率更高,后來我們換了策略,別人在往高端走,我們在往低端走,增加了中端產品比例,這是戰略上的錯誤。”

楊振談到公司停滯不前的另一原因為:“后來我沒管銷售,將市場交給了銷售團隊和經銷商,下面的銷售團隊和經銷商搞低端產品,把品牌搞砸了。其次,自己也犯了個錯誤,在這方面妥協了。從一個企業的未來來看,品牌低端化是一個致命的錯誤。”

加加食品也表示,品牌都有底蘊積累。現在互聯網時代品牌成長性既快也多,但是來的快去的也快,但最終還是要回到底蘊。

博星證券研究所所長邢星在接受環球網財經采訪時表示:“競爭的市場當中,如果管理不好,品牌再好,也不會有持續增長的能力。醬油作為快消品,現金流好,分享蛋糕的家數也越來越多,諸如,像海天味業、李錦記與千禾味業等,加加食品在競爭中顯的表現不佳,經銷商作為重要的樞紐,在加加食品上市7年多,經銷商的數量依舊保持在1000多家。海天味業經銷商從2000多家已經發展到今6000家左右,從經銷商數量增減可以看出加加食品的業績滯后。分心經營,拖累業績。最近幾年以來,公司不修煉主業,謀求多元化戰略,大肆增資并購,造成虧損,讓本來根基不太扎實的加加食品在調味品市場走得越來越遠。”

實控人所持股份被凍結糾紛不斷

“違規擔保、實控人股份被凍結、整體運營情況非常糟糕”這也是業內人士對加加食品的評價。邢星認為:“不光是公司領導管理不善,更重要的是公司高管濫用職權,違規資金劃轉,造成不良后果。對于類似上市公司,一定保持高度謹惕。如果一家公司長期保持業績震蕩不前,違規現象頻出,大肆不良并購,應謹慎不宜盲目參與。”

環球網財經了解到,作為典型的家族企業,加加食品的重要崗位有多位董事長的親戚,內部管理弊端重重。近幾年,加加食品頻頻遭遇處罰,Wind數據顯示,加加食品上市至今有5次因違規遭罰記錄,其中4次集中發生在近一年內。

加加食品股票被“ST”,也是因為一次違規擔保。2020年6月12日公司公告稱,由于上市公司在自查中發現“存在為控股股東湖南卓越投資有限公司及其關聯方違規擔保的情形”,加加食品被實行其他風險警示,2020年6月15日開市時起,其股票簡稱由“加加食品”變為“ST加加”。

環球網財經注意到,其實控人股份頻被凍結。據加加食品2019年年報披露顯示,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所持股份全部被質押凍結。其中包括有控股股東湖南卓越投資有限公司持有的21641.92萬股,占比18.79%;實際控制人楊振持股11777.77萬股,占比10.22%;實際控制人之楊子江持股8244萬股,占比7.16%;實際控制人配偶肖賽平持股7056萬股,占比6.13%。股份被全部質押、凍結。

從最近發布的公告來看,2020年12月30日ST加加發布《關于控股股東所持公司股份新增輪候凍結的公告》中就稱,控股股東卓越投資持有的公司股票21641.92萬股被司法輪候凍結,所涉案件系卓越投資與寧夏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青銅峽支行的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凍結申請當事人為寧夏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青銅峽支行。

與此同時,自2020年12月24日,ST加加控股股東湖南卓越投資有限公司(簡稱“卓越投資”)及實際控制人楊振因其個人債務糾紛被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目前ST加加多起訴訟、股份凍結公告見諸報端。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沈宗斌在接受環球網財經采訪時表示,上市公司ST加加控股股東湖南卓越投資有限公司所持公司股份此次被人民法院輪候凍結,除非因卓越投資因自有資金充裕而有能力償還債務等因素,否則其被輪候凍結的公司股份短期內就難以被解除凍結,其在ST加加所占股份未來或被法院強制執行,ST加加控股股東或許有變。

首先,ST加加控股股東湖南卓越投資有限公司及公司實際控制人楊振先生投資資金被套,且已被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銀行絕無可能違規為其放貸;其次,加加食品因向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違規提供擔保而被深交所風險警示為ST加加,其尚有數億元本息擔保無著落,且ST加加本身經營不佳而捉襟見肘實在無力施以援手。

對于違規擔保,沈宗斌律師特別強調,不可撤銷擔保人依法應承擔連帶責任,如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不可撤銷擔保人應與債務人一起向債權人承擔連帶清償責任,擔保方ST加加可能面臨相當被動的局面。作為ST加加控股股東,湖南卓越投資有限公司已被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本次又因欠寧夏銀行巨債其持股被輪候凍結,除連累ST加加,其控股股東身份也將前途莫測了!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