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減免范圍擴大 助力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新修訂的《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2020年本)》將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其中對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政策之一。
重慶大學公共經濟系副主任龍少波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減稅政策保持了原有的稅收優惠政策連續性,這對于穩定相關企業的預期和保持生產、投資的延續性和積極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龍少波表示,目錄擴大了稅收減免的覆蓋范圍,認定從原來的主營業務收入占比的70%放寬至此次的60%,這將有利于擴大西部地區的鼓勵類企業享受減費降稅、降低生產成本的紅利的范圍,從而在產品價格上的保持相對的競爭力,從而加快西部地區承接優勢產業轉移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此次目錄調整非常注重西部12省(市、自治區)之間的地理、資源等稟賦方面的差異,細化地制定了各地區差異化的鼓勵類產業目錄,這對于西部地區未來的產業差異化發展以及產業鏈的協同互補具有重要意義。
云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劉錫標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通過區域產業分工能夠實現產業效率最大化。由于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使得東部產業鏈發達,而西部地區相對落后,從均衡發展角度看,西部地區需要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在國家產業鏈,甚至國際產業鏈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對西部地區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相關產業和公司帶來新的機遇。劉錫標認為,西部地區擁有土地、用工、資源以及國家政策等諸多優勢,增強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競爭力,引導東中部地區產業有序向西部地區轉移,會進一步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
“我國幅員遼闊,自身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鼓勵西部地區更好發揮區域特色優勢,能促進全國的經濟平穩發展,保障產業鏈的完整布局,這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西部地區在產業升級過程中,不僅承接東部換代產業轉移,每個區域也將發揮自己的優勢,發展諸如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劉錫標說。
中國人民大學高禮研究院宏觀經濟學助理教授王鵬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鼓勵西部地區發展,除了減輕稅負等政策實施,還可以通過設立專項投資項目,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對西部企業進行投資。
“西部地區人力不足仍是制約產業承接的因素之一,因此還需要制定更多人才引進政策。”王鵬表示,在產業升級方面,目前西部產業承接分布的空間較為分散,可以將分散式承接轉化為集中式承接,設立更多產業園,進而鼓勵更多企業參與西部地區建設。(閆立良 郭冀川)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
滬深兩市213家公司公布2020年年報業績 183家公司凈利潤超1億元
一直以來年報行情都備受關注。盡管當前A股市場出現一定的震蕩,但是隨著上市公司2020年成績單逐步揭曉,...
202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