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放開放寬城市落戶限制 我國超九成城市落戶將無門檻
促進農業轉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市,是今年國家發改委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的首要任務。為實現這一目標,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成為題中應有之義。
國家發改委明確,要在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落實全面取消落戶限制政策。這意味著,我國超九成城市的戶籍門檻將不復存在。業內人士表示,在放開放寬落戶門檻的同時,相關配套制度的改革也要及時跟進,吸引城市新移民“用腳投票”。
超九成城市戶籍門檻將不復存在
近日,國家發改委印發《2021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以下簡稱重點任務),在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發展城市群都市圈、建設特大城市以及推進縣域發展等方面作出了今年的工作部署。其中首要任務即促進農業轉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市。
重點任務明確,有序放開放寬城市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落實全面取消落戶限制政策。
根據住建部公布的《2019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中國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在我國679個城市(包括地級市和縣級市)中,城區常住人口數量在300萬以上的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武漢、杭州、重慶、長沙、西安、鄭州、沈陽等30個城市。也就是說,除了這些一線、新一線大城市之外,按照上述文件要求,我國超九成城市的戶籍門檻都將不復存在。其中不乏珠海、汕頭、無錫、溫州等經濟較為發達城市以及南昌、蘭州、貴陽等省會城市。
除此之外,一些人口流入的大城市也在探索各種給戶籍管理松綁的方式。2020年8月,寧波市不僅將社保繳納年限由5年調整為3年,還成為全國第一個跨省互認社保的城市:規定在寧波有合法穩定就業并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的,在上海、浙江、江蘇、安徽等三省一市繳納的社會保險在申請落戶時可累計納入本市繳納年限。
今年2月18日,南京市全面放寬浦口、六合、溧水、高淳區城鎮地區落戶限制,對持有上述四區居住證、繳納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六個月以上的人員,即可辦理落戶。同時,在積分落戶時,南京還將實現與蘇州居住和社保繳納年限累計互認,并且探索與長三角城市群中具備條件的省外城市實施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
落戶限制放開最為徹底的省份是江西。今年2月底,江西省宣布全面取消社保、居住年限、就業年限等落戶限制,只要具有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或合法穩定就業就能落戶,成為全國首個全面放開落戶條件的省份。
配套改革需及時聯動跟進
城市戶籍門檻放寬或取消,為農業轉移人口進城鋪平了道路,但這并不意味著進城障礙被全部清除,將農業轉移人口關心的子女教育、就業、醫療、社保、住房基本公共服務辦好,才是真正完成了城鎮化。
中國商報記者了解到,在戶改政策執行過程中,往往出現這樣尷尬的局面:人口流出的城市吸引力小,即使敞開大門,也難以吸引人前來落戶;而大量人口涌入的城市,落戶門檻和條件較高,并不能輕易落戶。
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城鄉統籌委副秘書長孫文華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戶籍改革背后考量的是城市公共資源的供給能力,正是因為目前城市之間能夠提供的公共資源存在較大差異,導致了出現落戶難與不愿落戶現象并存的情況。
孫文華認為,為改變這種局面,一方面,人口流入城市需要基于醫療、養老、教育等公共資源的有限配比,結合城市的產業結構和市場結構梳理出人才需求和規模,從而精準引入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人口流出城市要積極提升城市公共資源的能級建設,爭取留住人才。
“長期以來,我國戶籍制度承載了過多的附加功能。戶籍‘含金量’就在于這些附加功能所帶來的居民權益差異。因此,戶籍制度不可能單方面改善,必須與相關制度聯動改革。只有配套改革勞動就業、社會保障、住房保障、教育招生、農地流轉等其他相關制度,才能真正消除農業轉移人口群體落戶城鎮的各種障礙。”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歐陽慧表示。
據了解,為協同推進戶籍改革,上述重點任務在多個方面給出了工作安排。如推動教育、醫療、社保、養老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未落戶常住人口;提升農業轉移人口技能素質,適時加大農民工穩就業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力度,擴大職業院校面向農業轉移人口的招生規模;健全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承包地、宅基地、集體資產等權益,支持探索農村“三權”依法自愿有償退出機制等。(記者 王立芳)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