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上市險企去年凈賺2724億元 投資收益成“主攻手”
隨著中國人保年報出爐,A股五大上市險企2019年成績單正式揭曉。3月29日,北京商報記者統計,2019年5家險企合計凈利潤同比大增超七成至2724億元。究其原因,不僅源于減稅政策的利好,在資本市場向好的背景下,權益投資收益更是“增色”不少。不過,凈利潤報喜的背后,壽險個險代理人增速不一、產能分化,財險“當家”險種車險增速接連下滑、占比下降等諸多問題浮出水面。另外,從行業數據看,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蔓延也給保險業2020年的經營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
投資收益成“主攻手”
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2019年5家上市公司險企凈利潤合計2724億元,相較于2018年的1581.9億元,增長了1142億元,同比大增72.2%。
其中,中國人壽領跑凈利潤增速榜,其2019年凈利潤達582.9億元,較2018年的114億元,同比增長411.5%。新華保險、中國人保和中國太保的凈利潤也保持在了50%以上的增速,3家公司凈利潤分別為145.6億元、224億元、277.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83.3%、66.6%、54%。而中國平安凈利潤總額為5家上市險企中第一位,達1494.1億元,同比增長39.1%。
上述險企將凈利潤增幅顯著原因之一歸功于“減稅”新政。2019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下發《關于保險企業手續費及傭金支出稅前扣除政策的公告》,將險企的手續費及傭金支出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比例提高至當年全部保費收入扣除退保金等后余額的18%,并允許將超過部分轉以后年度扣除。這一政策實際上對險企起到了“減稅”作用,使得險企業績的非經常性損益因素得到拉動。
此外,投資收益也成為了凈利潤增長的“主攻手”。2019年5家上市險企凈投資收益達4377.6億元,較2018年的3949.6億元同比增長10.8%,總投資收益達5128.3億元,同比大增65.8%。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5家上市險企2019年在投資資產方向上都較為偏好權益類資產。如中國太保2019年權益類投資占比15.7%,較上年末上升3.2個百分點;新華保險股權型金融資產投資方面,投資金額1569.6億元,在總投資資產中占比為18.7%,較上年末增加2.1個百分點。
續期拉動壽險保費
從上市險企壽險板塊來看,2019年,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及人保壽險合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約2萬億元,相較于2018年的1.83萬億元,同比增長9.19%。
保費收入穩步增長背后,續期保費成“功臣”。其中,中國人壽續期保費達3857.97億元,同比增長5.8%,占總保費的比重為68.03%。處于保費轉型進程中的新華保險,也在續期拉動保費增長模式中受益明顯。2019年新華保險續期業務實現保費1058.21億元,同比增長10.4%。長期險首年保費253.96億元,同比增長22%。其中,續期保費占總保費的比例為76.6%,占比依舊較高,是總保費持續增長主動力。長期險首年期交保費占長期險首年保費比例為76.2%,為續期保費持續增長提供主要拉動力。
但在保險代理人面臨轉型升級的背景下,5家壽險公司代理人陣營卻增速不一。年報顯示,截至2019年末,中國人壽與新華保險兩家公司去年個險渠道隊伍規模分別達161.3萬人、50.7萬人,分別同比增長12.1%、37%,個險渠道保費收入分別達4366.2億元、1084.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6.9%、9.4%。其中新華保險的規模人力在去年達歷史最高點。而太保壽險和平安人壽的月均人力及月均產能出現下滑。如太保壽險2019年個險代理人隊伍月均人力79萬人,同比下降6.7%,月人均首年保險業務收入4212元,同比下降9%。
對此,中國平安首席財務官姚波曾在2019年的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主要原因是社會上整體增員難度加大,其他行業收入上升會對保險行業增員有影響。平安內部也在強化代理人考核,如果業績沒有達標會有淘汰機制,這也導致了代理人數量的減少。不過隨著減員增質,平安代理人渠道的人均新業務價值同比提升了16.4%,較2018年1.1%的漲幅有大幅提升。
車險增速趨緩 非車險蓬勃發展
而對于上市險企的產險板塊來說,2019年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和太保產險均實現了保費收入的增長,且增速均在10%左右。不過,相較于產險整體保費收入的增速情況,作為產險主力險種的機動車輛險(以下簡稱“車險”)保費增速卻明顯放緩。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人保財險車險保費收入約為2629.27億元,同比小幅上漲1.6%,而在2017年和2018年,這一增速則分別為10.5%和3.9%。而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平安產險和太保產險。
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謝遠濤表示,目前車險市場已經趨于飽和。政策層面上,由于部分地區限制上號,導致私家車數量很難穩定增長。同時,汽車逐步成為生活必需品,價格也在下降。由此,車險保費的增長也自然受限。就未來保費收入的表現,謝遠濤認為,增速放慢的趨勢或會延續。眾安金融科技研究院也在此前發布的研報中提及,近年來,受汽車市場的萎靡及商車費改等外部因素的影響,車險市場一直處于寒冬狀態,保費增速持續走低。
而與車險業務增速放緩相對應的是非車險業務的蓬勃發展。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上述3家產險公司的非車險業務保費增速均達到了兩位數。其中,人保財險和太保產險的增速更是超過30%,分別達到31.1%和33.3%,平安產險也實現了13.3%的漲幅。而非車險業務的保費增加,也直接提高了其在總保費收入中的占比。
“傳統車險業務已經趨于飽和,產險的新增長極肯定是在非車險業務。”謝遠濤說。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指出,非車險保費收入占比的提高,并不一定就等同于利潤的增加。一方面,非車險業務的開展競爭十分激烈,在新車保費下降的背景下,許多中小險企也開始逐步拓展非車險市場。另一方面,非車險市場對經營方面的技術風控等要求較高。若公司沒有很好地進行風控,就貿然布局一些非車險領域,那么很有可能會帶來比較大的損失。因此,朱俊生建議,部分險企可以在風險控制和定價能力提升的基礎上,擴大對非車險業務的拓展。
疫情影響初顯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也對整個保險行業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5家上市險企實現原保費收入6719.76億元,同比增長4.33%,較1月6.42%的增速下降了2.09個百分點。
此次疫情將對上市險企造成哪些影響?公司又將如何應對?從目前的業績發布會來看,各家險企已給出了各自的答案。例如中國平安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包括湖北省在內的部分地區或部分行業的企業經營以及整體經濟運行造成一定影響,從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平安信貸資產和投資資產的資產質量或資產收益水平。
在投資端,中國人壽投資管理中心負責人張滌認為,隨著疫情的暴發,雖然境外市場短期出現了巨幅下跌,管理人也面臨著壓力,但從長期來看,仍可以獲得阿爾法收益。境內投資方面,隨著國內疫情率先得到控制,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已經從防御,轉向了復產和推動企業和經濟發展。因此,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無風險利率未來還有上升的可能性。權益投資方面,對于長期價值投資者來說,市場波動,尤其是巨幅的下跌,反而會帶來長期的買點。對中長期的看法并不悲觀,短期則要重點防范風險。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劉宇陽 實習生 馬佳昆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