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收益不佳 機構配置貨基需求依然旺盛
機構投資者仍是貨幣基金規模的主要貢獻者,已披露的2019基金年報數據顯示,約六成貨基的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超50%。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機構投資者配置貨基的需求還在,但機構資金有成本壓力,持續走低的收益率會加大投資壓力。一季度以來,中短債基金、利率債基的表現優于貨幣基金,從提高投資收益角度考慮,機構投資者的配置品種要發生一定轉移。
機構配置貨基需求依然旺盛
總體而言,貨幣基金收益穩定、風險低、流動性高,機構投資者配置意愿依然旺盛。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0日,全市場279只貨幣基金中,208只發布了2019年報。在這些基金中,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超50%的有126只,在可比貨基中占比超過60%。
今年以來,貨幣基金規模保持較快增長勢頭。中基協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貨基規模增長近1萬億元,由去年底的7.11萬億元增長至今年2月底的8.08萬億元;規模增幅達13.64%。
國金基金固定收益投資部總經理徐艷芳表示,機構投資者配置貨幣基金并未發生大的方向性變化。貨基流動性較好,且目前機構投資者的避險情緒較高。德邦基金也認為利率下行并非資產荒邏輯,而是避險需求和寬松政策驅動,機構的流動性管理需求仍很高。
博時基金固定收益總部、現金管理組投資總監魏楨認為,2017年10月流動性新規后,基金公司開始對貨基的機構投資者進行明確的劃分與預期管理。機構投資者對貨基的首要投資訴求仍然是流動性管理,申購貨基的機構投資者主要是銀行、財務公司和保險公司,在廣譜利率持續下行的大環境下,其它產品投資收益率也在下降。當然,在市場利率出現向上拐點時,可能會有一定的變化。
諾德基金表示,機構對貨幣基金的配置依舊比較踴躍,但不同類型的機構對貨幣基金的利率水平有各自的看法。銀行類和非銀機構投資者的利率比較基準有很大不同,導致不同類型機構的申贖行為也不一致。另外,其它市場的波動可能會使市場資金流向產生變化,也會引發機構投資者對貨幣基金配置的變化。
部分機構資金
轉向配置其它固收產品
隨著貨基收益率的持續下滑,基于避險及投資收益目標壓力等因素,無論是基金管理人還是基金銷售機構都感受到,一些機構投資者開始轉向配置其他品種,如中短債基金、固收+類產品。
徐艷芳認為,受到疫情影響,一季度債市表現超預期,短債、中短債產品的表現遠超貨幣基金,而且波動風險并不大,機構投資者逐漸關注這類產品并有所參與。
基煜基金研究部的統計顯示,截至4月8日,成立滿6個月的短債基金共98只,近6個月平均年化回報為4.96%,高出貨幣基金256個BP。過去一年,短債基金的月度平均回報均實現正收益;風險層面,其最大回撤較小,近6個月平均最大回撤-0.11%。
民生加銀基金固定收益部表示,收益率不斷走低,部分機構投資者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預期收益目標,選擇其它的投資品種。
也有基金公司認為機構投資者對貨基的配置未發生根本性變化。魏楨表示,貨基的機構投資者風險偏好低,對流動性要求高,目標客群的核心訴求與其他理財產品有差異,屬于不同賽道的產品。目前博時基金的機構投資者沒有變化,但也會居安思危。
深圳某大型公募表示,利率水平降低,市場出現了“資產荒”,貨幣基金對機構的吸引力的確在下降,但仍是主要配置途徑之一。目前,機構對債券型基金、固收+類產品的需求不斷上升,這種情況既考驗資管機構的管理水平,也同樣在考驗機構的配置水平。
為更全面了解機構投資者的貨基配置動向,記者采訪了兩家專門服務機構客戶的獨立基金銷售機構。相比基金公司,獨立基金銷售機構面向的投資者更為廣泛。基煜基金表示,機構投資者通常有成本要求,貨幣基金的收益走低無疑會加大其投資壓力,已經有一些機構投資者轉向投資凈值型債券基金,如短債基金、主動管理的利率債基、主動管理的信用債基和指數利率債基。尤其是短債基金成為替代貨幣基金的首選,相較貨幣基金而言投資范圍更廣,投資限制更少,而且其收益高于貨幣基金而回撤又較小。
北京獨立基金銷售機構匯成基金表示,貨幣基金對機構投資者而言是流動性配置的品種,主要還是更多配置債券型基金和權益類基金等,超過了60%的資金配置為非貨幣型基金。對于貨幣基金本身而言,由于收益率持續下行,銀行理財、保險資管等大型專業資管機構從提高投資收益角度也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品種配置轉移,包括轉向短債基金甚至貨幣類的保險資管產品、券商資管產品等,的確會帶來一定替代。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