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財經 > 正文

京港兩地聚焦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 加強疫情防控常態化合作

2020-11-20 07:55:11來源:北京商報  

11月19日,第二十三屆北京·香港經濟合作研討洽談會在京舉行。在衛生健康合作高層研討會上,京港兩地聚焦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充分交流了加強應急物資保障,強化科技、人才和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經驗、做法和計劃。此外,根據會后簽署的合作協議,京港兩地將加強疫情防控常態化合作。

北京市衛健委應急辦公室副主任鄧鍇表示,為了加強首都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應當做好平戰轉換的儲備。具體來說,全北京市范圍內應當保留一定規模的應急物資生產企業,注重產能轉換,并在京津冀范圍建立應急物資生產聯保機制;同時應當建設完善“市-區-機構-家庭”四級應急物資儲備體系。

“到2020年底,市、區、醫療機構三級必要醫用物資儲備量應當滿足30天以上需求,各類物資儲備能滿足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1-3個月的需求。”鄧鍇說。

北京商報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北京全球健康中心辦公室主任楊鵬介紹,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呈現暴發蔓延態勢,不同大洲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態勢,許多國家甚至已經出現嚴重的社區流行。面對流行暴發、零星散發、局部疫情不同的情況,也應當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目前我國疫情形勢整體處于低風險,監測手段主要以病例排查為主。除醫療機構排查外,入境人員排查是當下我國最重要的排查手段,應當嚴格實行核酸檢測并做好集中觀察點閉環管理;此外,應當對重點人群、場所和物品展開常規檢測和排查。”楊鵬在研討會上說。

高層研討會后,北京市衛健委分別與香港衛生署、香港醫院管理局續簽合作協議,并與香港致遠基金會簽署合作備忘錄;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將與香港醫院管理局續簽合作協議。根據合作內容,京港兩地將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衛生健康交流合作平臺,推動疫情防控常態化合作,共同致力于打造更加優質高效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

此外,在當天的投資北京推介會上,還發布了《京港合作推動北京市健康醫療及養老產業的開放和升級》主題報告。在業內人士看來,此次發布的主題報告旨在進一步破除障礙,深化京港醫療合作,取得共贏互惠的效益。

一方面,北京醫療發展可以借鑒和利用香港優勢。以醫療制度為例,目前,內地民營醫院的數量雖超過公立醫院,但在醫院服務能力及社會接受度方面與公立醫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另一方面,跨境醫療資源整合,也將推動香港醫療的進一步發展。北京各大醫院因面向全國各地患者,基數大、病例多,有助于醫生積累醫療臨床經驗、探索和掌握各類疑難雜癥的治療方法,進一步推進香港醫療科研和人才培訓的發展。

此外,北京醫療機構在推進醫院管理的電子化、網絡化、智能化方面的步伐較香港更為超前。香港加強與北京的醫療合作與交流,有助于了解醫療智能化發展趨勢,積累智能化發展經驗,提升香港醫療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相關新聞·

后疫情時代,京港科技如何合作

為強化京港合作,助力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11月19日,第二十三屆北京·香港經濟合作研討洽談會舉辦京港科技創新合作專題活動。圍繞“后疫情時代,京港科技合作新態勢”主題,多位嘉賓從科技政策、創新環境、創新要素方面發表演講,深入剖析后疫情時代京港兩地面臨的發展機遇和共同挑戰,為京港兩地深入合作建言獻策。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楊仁全:

疫情危中有機。5G、人工智能、大數據、新基建等成為投資新熱點;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新產業新業態迎來新契機;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發展呈現新格局。同時還催生了新的科技創新需求和場景,如以大數據預測疫情擴散趨勢、AI檢測診斷為代表的前端檢測與診療,以智能制造、柔性制造、AI算法和算力助力的病毒基因測序、無接觸零售等城市管理與服務。

□廣東省政協委員、香港司南創新聯盟聯席主席林至穎:

京港在自貿區建設上可以進一步深化合作,加強雙方在貿易監管、金融創新、投資管理、產能合作、貨物通關等方面的對接,創新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體系;在以金融為重點的專業服務發展上進一步深化京港合作,鼓勵更多的香港金融機構到北京設立分支機構,支持北京企業在香港上市融資、參與國際并購和開展國際化經營,鼓勵更多香港物流、會計、咨詢、法律等服務企業到北京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汪洋:

高等教育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大棟梁,大學的角色更是舉足輕重。進一步推進“雙一流”大學建設,要戰略調整科研資源分配;建立一個長遠培養及吸引高中端人才的計劃,大力鼓勵創新;同時改革評估制度。(記者 陶鳳 常蕾 實習記者 劉迪雅)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