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汽車 > 正文

廣汽三菱:“退出中國市場”為不實消息

2023-03-22 16:50:22來源:蓋世汽車  

3月22日,廣汽三菱針對“退出中國市場”傳聞予以否認,并稱公司正常經營,工廠也正常運轉。

日前,有自媒體消息爆料,某日系合資品牌即將退出中國市場,而其生產線產能將轉作為同集團自主品牌代工。根據這兩條線索,有分析直接把矛頭指向了三菱。事實上,這并非是三菱第一次被傳出“退市”。

銷量四連跌長沙工廠在否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三菱的節奏已經明顯慢下來。

自2019年起,廣汽三菱在華銷量便持續下跌。2019年至2022年銷量分別為13.3萬輛、7.5萬輛、6.6萬輛以及3.36萬輛,分別同比下滑7.64%、43.62%、11.99%、49.1%,連續四年同比下滑。尤其2022年,國內車市歷經疫情和缺芯的雙重挑戰,洗牌持續加速。三菱也交出了史上最差成績,銷量接近腰斬。

更重要的是,在美國市場依然熱銷的歐藍德,放到中國市場,似乎稍顯疲軟。去年11月,全新歐蘭德正式上市,作為延續多年的車型,歐蘭德也迎來換代升級,包括外觀、內飾、主被動安全配置等都有了較大改變。

但數據顯示,去年12月,歐蘭德系列銷量不足三千輛,處于SUV車型銷量排名的TOP100以外。16.98萬元起的價格,對比已經開打價格戰的新能源汽車,確實缺少足夠的吸引力。

圖片來源:廣汽三菱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三方平臺的“歐藍德論壇”上,就有車友爆料稱,埃安工作組已經到達長沙廣汽三菱,即將對生產線進行改造。不論是代工還是收購,長沙工廠都將轉為埃安的生產基地。

盡管廣汽三菱已經就“退出中國”作出回應,但這份簡短的聲明是否能夠打消市場發酵多日的猜想,還不好說。

押注電動化尚能飯否

說到底,以三菱等為代表的日系品牌太傲嬌轉型太慢是罪魁禍首。

如果回到2017年,廣汽三菱尚屬于潛力無限的品牌。彼時,這家合資公司實現了93%的銷量增長,遠超車市整體2%的增速。2018年,廣汽三菱銷量年增23%,全年銷售超過14萬輛新車。

同時不乏有報道稱,廣汽三菱對“年輕化”有著更深入的理解。比如通過打造娛樂IP與年輕消費者直接對話,拉動品牌銷量持續增加。然而轉眼間,廣汽三菱就被所謂的“年輕文化”拋棄了。

成立于2012年的廣汽三菱,并不算年輕,但相較廣汽豐田等合資車企尚屬年輕。但這樣一份年輕,并沒有讓其對電動化和智能化的轉型浪潮迅速作出反應。反而是在老大哥豐田發布了15款純電車型后幾個月,三菱才開始有所行動。

前不久,三菱電動化戰略首度曝光。在未來五年里,三菱將推出16款新車,其中9款車型將實現部分或者完全電氣化。到2030年,三菱預計集團一半的銷售額源自于電氣化產品;到2035年,三菱將僅推出混動車型和純電車型,實現100%電氣化轉型。與此同時,三菱接下來將對動力電池投資共約 2000 億日元。

也許在這些一度輝煌過的合資品牌看來,有關電動化的競賽遠未結束。

如果看下三菱的全球銷售數據:日本本土2022年銷量44萬輛,海外銷量57萬輛,中國其實只占了大約5個百分點,比重較輕。但即便如此,也不會有車企主動放棄這塊潛在的大蛋糕。

會不會退出,最終的結果更多是取決于市場態度。如果廣汽三菱可以憑借“電動化”戰略的成績扭轉局勢,三菱在華就依然還有一席之地;否則可能會面臨在另外一家合資公司東南汽車中作出的相同選擇——退出持股,撤回日本大本營。至少現在,三菱說它還在努力。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