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熱度不減,新青年公職理想再引熱議
6月6日,“時代新青年的公職理想——暨華智公考18周年慶典報告會”在復旦復宣酒店舉行。中國著名政治學者、86歲高齡的孫關宏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此次會議。
華智公考是滬上專注于本土公務員考試的知名培訓機構,18年來已幫助逾萬名青年走上公職之路。此次會議的主題——時代新青年的公職理想,校長陳五友透露:華智將開設六大系列課程服務,即德育課、政治課、公職理想課、知識課、能力課、素養課。“我們將自2021年7月1日起開通考試通APP科技平臺服務,進一步做好’公考產品(服務)超市’。”
會上,復旦大學教授孫關宏、復旦大學教授桑玉成、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黨委書記郭慶松、上海開放大學副校長王伯軍、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授吳濤等9位專家學者,被聘為華智公考首批高級顧問。
與會的專家學者、教師學生代表就新時代青年的新特征、新時代的公職理想、優秀公職人員應具備的素養、優秀公考培訓機構的使命定位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孫關宏在發言中談了“公職理想中的公共性與個體性”。他提到:就“公共性”來說,公職人員應該具有理想信念,政治上要講忠,就是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成為黨和人民滿意的公職人員。工作上要講勤,要勤學苦練,保證崗位正常運行,還要弘揚人文精神,做到與時俱進。做人上要講德,立德修身,還要做到仁義禮智信。我們講公職理想,但也允許個體理想追求,包括物質利益、名譽地位、技能水平。“當公務員總不見得一輩子滿足于科員一級,總希望步步高升,只是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否則容易和黨對我們的要求背道而馳。”“如何處理好公共性和個體性的關系?做公職人員就應該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要有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要有走群眾路線的態度,還要有應對應變能力與創新能力。
華智公考教師代表張婷在發言中也認為:“公職培訓以其特殊的社會責任更要堅持立德樹人的理念,但教育不是把學生打磨成千篇一律的樣子,公職培訓更是如此,需要從學員報名開始就幫助學員結合自身特點,選擇與自己最匹配的崗位,讓最合適的人到最合適的崗位上去。”
近年來,公考報考熱度不減。以上海為例,近5年來報考本地公務員的人數,從4萬多人攀升至6萬人以上,而招錄人數幾乎沒有明顯的波動。
(2017——2021年上海公務員考試招錄及報考數字 圖表)
2017年上海公務員招錄3264人,有大約5.16萬人報考,競爭比約13.比1;
2018年上海公務員招錄3830人,有大約7.20萬人報考,競爭比約19比1;
2019年上海公務員招錄3123人,有大約6.30萬人報考,競爭比約20比1;
2020年上海公務員招錄3803人,有大約6.10萬人報考,競爭比約16比1;
2021年上海公務員招錄2896人,有大約6.70萬人報考,競爭比約23比1.
這些數字的變化是顯性的,更深層的變化是年輕人不受家庭影響,自主選擇報考公職的比例在顯著增加,多次報考同一公職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華智的學員隊伍里不乏這樣的個案。會上,紀同學和張同學講述了自己的公考之路。
紀同學是一名去年報考社區服務辦工作崗位的女生,目前在浦東新區某街道社區服務辦工作。她在最后一年,沒有退路,報名參加了華智公考的突擊培訓班,唯有跟好老師的步伐,砥礪前行,才成功上岸。和紀同學一樣,張同學也報名了華智的考前培訓班,這是他連續3年報名上海市基層警察的公務員崗位了,最終也是在老師的指導下,于2021年的上海市公務員考試中成功上岸。
據了解,華智目前已覆蓋上海公務員、國家公務員、上海事業單位、警察及教師資格等16類公職考前培訓項目,旗下“考試通”APP精研30萬+考題,刷題人次超3億,18年來累計已為上海和全國輸送了上萬名合格的公職人才。
華智公考創始人、名譽董事長陳強虎說:“1982年,我來到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讀書,在老師們的教育和指導下,我們樹立了為國為民做實事的理想,多年來,我們一直在踐行這個理想。華智公考是企業,更是事業,我們始終將有意義的未來成長要素注入公考培訓,努力培養優秀的未來公職人員。”
據陳五友介紹, 在即將開通的華智考試通APP科技平臺服務中,在讀大學生(不分年級)和社會青年,可免費參加《時代新青年的公職理想》素質課程的學習,并參加考核,獲取會員積分。根據積分,可分別兌換不同數量的免費公考教材講義、公考網絡課程或線下課程,“公職理想課程積分越多,獲取免費公考產品數量越多。”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