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兩年投入1.4億元研發費用 小米二代芯片悄然登場
相比小米造車的火爆,小米發布會前熱議的芯片卻成為了配角。3月30日晚間,小米發布了首款自研圖像處理芯片澎湃C1,此時距離2017年2月推出首款自研手機芯片松果澎湃S1,已經過去四年的時間。業內人士指出,如今芯片成為整個ICT產業的“卡脖子”痛點,作為頭部品牌的小米,推動芯片自研,有著現實緊迫性,同時,小米要想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更是需要自研芯片來提升產品品牌形象,突破定價天花板。
斥資1.4億元
澎湃C1搭載在小米首款折疊屏手機——MIX FOLD上。據介紹,這款芯片耗時兩年投入1.4億元研發費用完成,具有高性能、低CPU和內存占用特性,在3A算法、暗光對焦能力和畫質上進行提升,帶來更準確的自動白平衡、自動對焦、自動曝光和成像質量。
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動情地說,小米自研芯片已經歷了7個年頭,“澎湃的濤聲永不停息”。
值得注意的是,澎湃C1和澎湃S1并不是同一種芯片,S1是核心的處理器,而C1只是圖像處理芯片。
此時距離2017年2月推出首款自研手機芯片松果澎湃S1,已經過去四年的時間,此間時不時有關于二代芯片性能的傳言,但產品遲遲不出,傳言也未能得到佐證,直到四年后的今天。
關于四年未推出新一代芯片的原因,北京商報記者也采訪了小米方面,截至發稿,對方未給出回復。
在產經觀察家丁少將看來,芯片自研是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的工作,屬于長周期、慢回報的事情,四年時間對于一款創新芯片的設計研發來說,時間并不算長。另外,小米首款芯片口碑一般,這也讓小米更加謹慎對待產品迭代。
此前有消息稱,這四年間,澎湃S2的誕生歷經了重重困難:2017年3月,澎湃S2第一版流片,內部確認芯片設計有問題,不能亮機;2017年8月澎湃S2第二版流片,依舊無法亮機;2017年12月澎湃S2第三版流片,還是無法亮機;2018年3月澎湃S2第四版流片,存在重大Bug需要推倒重來;2018年7月澎湃S2第四版流片,遠未達到量產預期,大量晶體管無法響應,需要大改設計,修復完才能量產上市。
現實緊迫
不管是處理器還是圖像處理芯片,小米這個時候發布新一代產品,不僅是環境所迫,也是自身需求。
在信息時代,芯片廣泛用于電腦、手機、家電、汽車、高鐵、電網、醫療儀器、機器人、工業控制等各種電子產品和系統,是高端制造業的核心基石。
然而,今年以來,全球汽車、手機、家電等產業深受“缺芯”之苦,比如,華為、小米等品牌的個別旗艦機長期處于缺貨狀態;本月25日,美國福特汽車宣布,因為芯片的短缺,位于美國俄亥俄州一家汽車工廠停產,并削減了另一家卡車工廠的產量。
此前,小米中國區總裁盧偉冰也曾公開表示:“Redmi K30系列銷量超過1100萬臺,但遭遇了嚴重缺貨,尤其是至尊版,至今難以滿足需求。”他表示,今年本來打算立個Flag,做到不缺貨,但最終作罷,因為芯片太緊缺了。“不是缺,是非常非常缺。”
通信專家馬繼華認為,全球缺芯片主要是因為智能化設備快速增多產能不夠,另外就是美國用芯片卡中國脖子打亂了芯片產業研發和投產節奏,整個產業陷入發展困境。
“從需求來看,物聯網的快速增長,導致各類芯片需求大量增加;從供給來看,疫情導致缺芯制造產能受阻,再加上美國將中國相關企業列入實體清單,進一步限制了產能釋放。” 丁少將指出,如今,芯片成為整個ICT產業的“卡脖子”痛點,小米也受到了美國方面的制裁,因此作為頭部品牌的小米,推動芯片自研,有著現實緊迫性。
高端需求
除了缺芯的環境所迫,自研芯片也是小米向高端手機市場發力的推動力之一。
“高端化一直是小米發展中的難題,這也是小米以高性價比起步帶來的后遺癥。品牌向上發展本來就很難,再加上高端手機市場有傳統的蘋果、三星形成屏障。” 馬繼華說,品牌高端化與產品高端化并非同步,即便推出配置極好、功能非常強大的手機,小米品牌要達成高端認知也需要時間,或者連續幾代產品后,而自研芯片就有助于提升產品品牌形象,有助于突破定價天花板。
這一點,華為的P系列和Mate系列已經證明。
3月29日和3月30日兩天,小米一共發布了5款手機新品,其中,小米11 Ultra、小米11 Pro和小米MIX FOLD都定位高端,小米11 Ultra以及小米11 Pro,分別被小米稱作“安卓之光”和“安卓機皇”,售價區間分別為是5999-6999元、4999-5699元,而小米MIX FOLD則是9999元起售。
雷軍在發布會上表示,2021年小米手機不但會持續夯實高端市場地位,也將進一步進軍超高端市場。
除了華為和小米,其他手機廠商也在加快芯片產業的布局,比如OPPO。
關于自研芯片,OPPO在2020年2月公布了馬里亞納計劃,這是OPPO首次對外承認進入芯片領域。另外,天眼查信息顯示,OPPO在3月5日投資了功率半導體領域企業威兆半導體,芯片布局進一步提速。成立于2012年的威兆半導體一直以來主要從事MOSFET等分立器件系列的設計和半導體微電子相關產品研發,數據顯示,威兆半導體截至2020年的產品總出貨量已經突破10億顆。在功率半導體領域,威兆半導體已經能夠替代進口產品。
“手機企業自研芯片,一方面可以提升產業鏈競爭力,有助于打造技術性的品牌印象,提升品牌溢價,向高端市場進軍。和專業芯片企業相比,手機企業技術、人才能力相對薄弱,但有快速產業化的能力。” 丁少將說。(石飛月)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
LG卷軸屏手機LG Rollable渲染圖出爐 獲得藍牙技術聯盟認證有望近期上市
卷軸屏手機作為全新的手機形態,與傳統折疊屏手機不同,可保持現有手機形態的情況下也能實現更大的屏幕...
2021-03-30 -
小米11 Pro開箱圖賞:AMOLED四曲面全面屏 支持10億色顯示
昨晚,小米一口氣發布了3款手機,包括小米11 Pro、小米11 Ultra和小米11青春版。我們快科技已經拿到了...
202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