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智能 > 正文

瑞幸半杯都是冰?實測六大網紅飲品,我們找出真正的「冰塊刺客」

2023-08-08 21:29:00來源:ZAKER科技  

熱,熱,熱,要不咱來杯冰飲吧?

到手一看,咦,這冰塊似乎有點多,印象中幾年前飲料里的冰塊沒這么多吧?

其中瑞幸更是因為「加冰太多」屢屢登上熱搜,有消費者甚至表示部分咖啡中冰塊重量占比超 60%。瑞幸在 Q2 營收首次超過星巴克中國,這也意味著更多目光會聚焦在它身上,瑞幸「冰塊刺客」的標簽還能摘下嗎?


【資料圖】

看著「含冰量」不低的飲料,我們決定進行一番不嚴謹的生活化測試,看看相同的一杯飲料,星巴克、瑞幸、喜茶、奈雪、蜜雪冰城和茶救星球,誰會是真正的「冰塊刺客」呢?

不嚴謹的生活化測試

我們的測試核心思想是「不嚴謹的生活化測試」,模擬消費者到手飲料的狀態:

夜間氣溫穩定期下單外賣,10 分鐘內點完,每種飲品的門店到收貨地址的直線距離控制在 2.5 公里內,騎行距離控制在 3 公里內含冰量 = 冰塊完全融化毫升數 / 整杯飲料毫升數,量杯為同一品牌同一款式。收貨后 3 分鐘內使用金屬網分離冰塊和飲料,冰塊上自然附著的微量飲料計入「含冰量」,飲料杯壁中自然附著的微量飲料不計入整杯飲料毫升數,飲料中無法過濾的固態物計入整杯飲料毫升數。不考慮各品牌飲品的用料、保鮮措施和配送渠道等不能由外賣消費者控制的因素。

我們選取了美式咖啡和檸檬茶兩款經典飲品,分兩組測試。

第一組咖啡組,由星巴克、瑞幸、奈雪參賽。

▲ 圖片拍攝于冰塊尚未完全融化時

第二組檸檬茶組,由喜茶、蜜雪冰城、茶救星球參賽。

▲ 圖片拍攝于冰塊尚未完全融化時

誰的「含冰量」最高?答案揭曉。

其中喜茶、奈雪和蜜雪冰城使用的是冰鮮袋裝。

我們再次聲明,以上測試僅為模擬消費者日常拿到指定品類的飲料的狀態,中間存在許多變量,結果僅供參考。

少冰真的少了嗎?

有人會說,你選少冰或者備注少冰不就行了嗎?

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我們把「含冰量」第一和第二的飲料在同一家分店用另一個賬號點了第二杯,均選了少冰或備注了少冰。

結果 ……

▲ 同一家店,同一種茶,少冰比正常冰更多冰,難不成是隨緣加冰?

對這個結果我們早有心理準備,因為在做「不嚴謹的生活化測試」前我們曾搜索過相關信息,發現不少消費者在網上吐槽「根本沒少冰」「這真的是少冰」?

▲ 瑞幸和蜜雪冰城曾因含冰量誰多誰少展開互動,由此可見品牌飲品店知道含冰量問題涉及品牌口碑

少冰,怎么個少法,正常冰是多少,少冰少多少比例?都是未知數。這一點,不少品牌飲品店可以向下面這家瑞幸咖啡店學習。

▲ 有網友反饋,某家瑞幸咖啡店提供精確加冰服務

去冰不滿杯?

既然有人覺得飲料「含冰量」有點高,那么不加冰可以嗎?

有的品牌表示你可以有選擇不加冰的權利,我也有去冰不滿杯的規則

對于這一點,有的品牌口頭告知消費者,「去冰口感不好」,有的品牌則直接把這一點標注在了點單界面里,根本不給去冰滿杯的選項。

一些消費者對「去冰不滿杯」的規則表達了不滿,這種不滿并不顯著集中在某一個特定品牌,這表明「去冰不滿杯」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

飲品店為何偏愛冰?

對于消費者的不滿,不少品牌飲品店感覺自己被曲解了好意。

某品牌飲品店的店員現場告訴我,加入冰塊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讓飲品能從開始到喝完保持冰感,二是冰塊采取了特殊工藝,融化緩慢且穩定,有利于保證飲品的風味。

▲ 從業者曬出的正常冰和少冰標準 . 圖片來自:July_703Y(小紅書)

聽完這番解釋,我覺得飲品店的出發點很好,于是接著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加入冰塊是為了保持飲料的冰感和風味,那么不同飲料分別加入多少比例的冰塊什么類型的冰塊,有沒有統一規定的標準?

最終,我得到的答案是:「都是我們自己看著加」。

店員所說的「特殊工藝制作的冰塊」,其實是商業制冰機在零下 20 度左右制作的純水食用冰塊,市場價多少呢?

純水食用冰在當地外賣平臺上零售價約為 10 元 /kg,粗略按照 1kg 冰 = 1000ml 水來估算,不考慮融化損耗,1ml 冰的成本為 0.01 元。

▲ 750g 袋裝食用冰零售價大多在 8-10 元 / 袋

我們聯系上了當地某制冰供應商,對方表示如果采購量大且穩定,純水食用冰可以按 3 元 /kg 供應,不考慮融化損耗,1ml 冰的成本可做到 0.003 元。

事實上,不少品牌飲品店都是自購制冰機制冰,成本只會更低。

如此一來,按我們做的「不嚴謹的生活化測試」結果來看,毫無疑問,冰塊為飲品店帶來了明顯的收益。

看了數據,相信不少人可能覺得飲料里的冰塊和螃蟹上的繩子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今的飲品含冰量是否越來越高?我們詢問了幾位多年冰飲愛好者,他們仔細回憶后表示有感覺到現在的冰飲含冰量超過前幾年,但無法保證回憶的準確性。

對于「冰塊刺客」飲料,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就此發聲:

冰塊本就是由制作者另外添加到飲品中,何來無法「去冰」的說辭?

即使夏日,也有消費者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吃冰,需要去冰或常溫飲品。此時,維持口味已不再是主要矛盾。

所謂「口感」亦是千人千面,口味的話語權不單單掌握在商家手里。

飲品加冰要有度,動輒 20 元、30 元的價格,更應當真材實料、物有所值,不可使高價飲品淪為「水貨」。

接下來,我們可能要面臨一個新問題,當飲品店把加冰換成加水,該怎么辦呢?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