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條款隨意“變臉”監管要“唱黑臉” 有效降低消費維權成本
報載,為了市場推廣,不少APP利用各類優惠措施和“薅羊毛”規則吸引用戶,但消費者掏了錢、辦了會員,則面臨規則說改就改、優惠說沒就沒的情況。有律師指出,一些APP打著“創新”、“升級”的幌子,單方面隨意更改規則,涉嫌虛假宣傳和欺詐消費者。
宣傳的是打卡一年成為其終身VIP,但系統升級后,承諾的終身VIP卻被取消;說好了抵扣金可直接抵扣50%的總金額,等實際購物時卻發現只能抵扣20%。APP運營者在單方面修改規則時,理由往往都是“創新”、“升級”等。吸引用戶時是一套規則,用戶“上鉤”后就“升級”出另一套規則。在各類購物、娛樂、教育等APP盛行的當下,不少消費者被商家單方面擅改規則搞得團團轉。
誠然,服務條款和交易規則是APP運營者制定的,但這絕不意味著可以“我的地盤我做主”?!断M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恪守社會公德,誠信經營,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經營者和消費者有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履行義務。一些APP的規則說改就改,運營者顯然違反了法律規定的義務,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消費者購買APP會員,實際上和APP運營者之間達成合同關系。根據合同法,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變更合同。由此可見,如果APP運營者確需調整、修改服務條款,也應征得消費者的同意,不能單方面擅自變更。如果原會員不同意變更,則應按照“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繼續按原有條款提供服務。
要遏制APP條款任意“變臉”,需要監管站出來“唱黑臉”。有關部門要加強監管,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APP運營企業進行約談,觸犯相關法律的依法處罰。比如,根據電子商務法,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修改交易規則未在首頁顯著位置公開征求意見,未按照規定的時間提前公示修改內容的,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同時,鑒于同一行為往往侵害眾多消費者權益,各級消協組織應積極履行職能,可代表消費者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從而有效降低消費維權成本,擴大消費維權實效。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
一年廣告費兩億產品靠代工 微商梵蜜琳是“偽貴婦”?靠“浪姐”掙回一年廣告費?
芒果TV旗下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熱度居高不下,其背后以小博大的最大贏家,莫過于獨家冠名廣告商...
2020-07-08 -
華住酒店蘇州一天2分公司違法被罰款20萬元 施工圖繞道審查關
蘇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網站于6月16日發布的行政處罰公示(蘇住建監罰字[2019]第239號)顯示,華住酒店管...
2020-06-28 -
嘉德蒙臺梭利幼兒園被曝“一學期8萬多學費 未提供“保教”服務卻要用學生“保教費”覆蓋經營成本
疫情期間,以線下服務為主的高端幼兒教育遭遇重大挑戰。近日,威德國際教育集團旗下的北京市朝陽區嘉德...
20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