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跌媽不認” 基金重倉股愁云慘淡

2021-03-05 14:24:00來源:北京商報  

3月4日,A股再次下跌,基金重倉股愁云慘淡,熱搜和段子如約而至。

對于懷揣著“搞錢”想法跑步入場的年輕基民,現實未免太過折疊。年前還是賺錢效應高漲,年后就是“跌媽不認”,這一堂市場風險的公開課,沉浸感十足。

過去一年,拜行情所賜,炒股不如買基的觀念深入人心,年輕人構成了基民的最大增量。一方面,“90后”觸及成家立業的年齡線,賺錢是剛需;另一方面,互聯網的便利和信息的發達,使得買基“彈指一揮間”。

年前嘗到賺錢甜頭的年輕人喜出望外,財產性收入實在是要比工資性收入更讓人腎上腺素飆升,傳說中的“躺贏”不過如此吧。

于是,喜大普奔。在年輕人特有的節奏帶動下,基金飯圈化、理財娛樂化,成為時下最火熱的現象。《天天向上》向明星基金經理發出邀請,更是“炸翻”了輿論場。

但市場翻臉比翻書快。這一點,像極了股市。在爬坡過坎時,大家瞻前顧后,深怕被套。而到了高處不勝寒的時候,大家反而紅光滿面,奮勇果敢。一茬又一茬的韭菜,就在這種蜜汁自信的氤氳下,為鐮刀寫下歡樂頌。

原因很多,有基金經理的問題。比如他們的激勵是規模,規模越大,管理費越多,獎金越多。但股市不是iPhone手機,bigger than bigger,管理規模一旦超過了閾值,便是大有大的難處。整個市場的基金投資風格趨于同質化,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另一方面,凡事反求諸己,更能進步。這一輪基金熱中,年輕人普遍把基金當作了懶人包。大家在社交同溫層相互慰藉和取經,在B站、小紅書等平臺聆聽“野生股神”和“民科大神”答疑解惑,千人之諾諾。

全球大放水,資本資產市場價格惡性膨脹,保持增值、跑贏通脹的需求強烈,這無可厚非,甚至理應如此。但基金理財不是拼人品和靠運氣,需要進行風險教育,設置止損線,防止追漲殺跌,多研究一下行業、公司和產品,賺自己認知之內的錢。更重要的是,這些年的數據明白無誤告訴我們,長期持久,收益率走高。

當然,長期投資就像是天堂,人人都知道美好,卻沒有人有勇氣走進。更多人不自覺地被“凱恩斯之手”所驅使:從長期看,我們都會死去。如果覺得長期投資太過反人性,至少不要走另一個極端,頻繁波段操作。這不是基金的人設。

不然,張坤們遲早走下神壇,從古至今,神壇都是祭壇,造神是為了毀神。以前是“愛KUN永相隨”,現在則是退錢的彈幕淹過整個屏幕。發財沒有捷徑,收益要與風險匹配。沒有這樣一顆平常心和時間觀,相看久了,總要兩兩生厭。

李白都說了,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韓哲)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