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全民教育話題:誰捧紅了“雞娃”,誰制造了焦慮

2021-04-19 13:41:41來源:北京商報  

一個社會話題有多熱門,看看影視作品題材重合情況就能略知一二,在《小別離》《小歡喜》備受觀眾熱捧后,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小舍得》開播,這次主題是小升初,有一個顯著的標簽“雞娃”。連同即將播出的相題材的《學區房》,再次引發了全民關于教育話題的熱烈討論。

以進名校為目標,給娃打雞血,拼命讓孩子學各類技能,“雞娃”的故事火爆熒幕,一再觸及諸多社會現實問題。無論是有娃的家長,還是無孩的單身青年,戲里戲外都能看出幾分現實生活的影子。

眼袋、淚溝、法令紋,宋佳和蔣欣在劇中毫無少女感可言。相反,兩位媽媽在劇中都很顯老,卻很真實。宋佳肌膚透亮,鏡頭里能清晰可見肌膚細節,包括疲倦的眼袋。蔣欣妝感厚重,卻要努力保持光鮮,或許這才是生活里事業家庭兩頭忙的中年女

這些媽媽群體的掙扎與無奈,正成為中國家庭普遍面臨的問題。雞娃的故事里,有家長教育理念的變遷,有社會價值觀的碰撞,有不同社會階層的財富差異與身份隔閡,帶動了網友們關于輔導班、升學、學區房的熱烈討論,讓“教育內卷”的話題一再登上熱搜。

可能有人本來不焦慮,但所有人都采取非常手段,助力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再佛系的家長也沒法淡定。佛系的家長重視快樂成長,不想給孩子童年造成太大壓力,他們眼中現代社會理應人人等。雞血的家長認為等并不現實,只有努力才能成為人上人,他們在尋找確定中,放棄了孩子更多的可能

雞血的家長常在,而真正一直佛系的家長不常有。在激烈的資源競爭中,這些家長漸漸迷失,又在迷失中不斷反思。全民“雞娃”是一場對稀缺教育資源的極致競逐,也是中國大城市崛起的新一代中產家庭特殊的時代選擇。

這些有心又有力的父母,擁有體面職業、較高收入,更希望由己及娃,通過自己的進取經驗,借由教育這個最可及的資源,盡可能掃清孩子前程的種種障礙,幫助孩子實現超越自我的躍升。只要教育資源不衡一直在,對好學校的饑渴就在,學區房總會成為家長們的剛需。

對教育最焦慮的地方,往往并不是真正缺乏資源的地方,而是那些教育資源最富足的地方。年初以來,以北京、上海為代表,一系列政策出臺,意在給學區房降溫,抑瘋狂的房價,對抗全社會彌漫已久的教育焦慮,直指優質教育資源分配的痼疾。

房地產與教育的掛鉤緊密,弱化學區的政策雖落地不易,又難免力不從心,但旨在助力教育均衡的意圖不言而喻。除此之外,整頓教培行業的不規范,限培訓機構數量、限時間、限價格等措施,其實是教育領域變相的“去杠桿”和“再衡”,共同守護不同群體間教育公的底線。

全社會對于教育的終極愿景,應正如幾十年前陶行知先生所說:“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上人,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下人,也不要讓孩子成為人外人,要讓孩子成為人中人。”讓孩子成為常人,并非無所作為,而是要有和的心態,正常的生活、快樂地成長。(陶鳳)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