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發現 腦出血后骨髓造血系統出現抑制神經炎癥新功能
腦卒中目前已占據我國居民死亡率首位,也是單病種致殘率最高的疾病。其中,出血性腦卒中具有極高的病死率和致殘率。當前仍缺乏有限的治療手段,通常預后不佳。
記者4月18日獲悉,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神經內科劉強教授團隊通過研究,揭示了骨髓造血系統可感知受損大腦發出的信號,生成調節性免疫細胞,前往腦內救援的新機制,為改善急性腦損傷預后提供了新的靶標。該項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轉化醫學》上。
近期研究表明,急性腦損傷激活免疫系統,可快速調動外周的免疫細胞并趨化至腦內,參與神經炎癥和繼發性腦損傷。免疫細胞源自骨髓造血系統,那么作為人體首要的造血器官和免疫器官,骨髓造血系統在腦損傷造成外周免疫細胞大量消耗后,會有何反應?對疾病進展又有哪些影響?靶向骨髓造血系統的免疫干預,是否可行?
劉強教授團隊通過分析腦出血病人去骨瓣減壓手術取得的骨髓細胞,發現腦出血可快速激活骨髓造血干細胞。結合 micro-PET 成像、基因編碼和譜系示蹤等技術,該團隊進一步發現腦出血后機體通過神經支配,導致骨髓在短時間內生成具有免疫調節功能的單核細胞。通過 Nanostring 篩選和免疫印記技術,該團隊還發現了介導骨髓內造血細胞生成單核細胞的分子開關。“作為腦出血后的一種自身保護機制,這些新生的單核細胞可遷移到腦內病灶,減輕神經炎癥和血腫周圍腦水腫。”劉強介紹。
此外,使用 FDA 批準的選擇性 β3 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可促進骨髓生成更多具有免疫調節功能的單核細胞,從而減輕神經炎癥并改善腦出血預后。
這項研究揭示了以腦出血為代表的急性腦損傷,可通過神經支配活化骨髓造血系統,以及骨髓造血系統活化后,新生的單核細胞對神經炎癥和腦損傷預后的影響。“這一研究明確了骨髓這一造血器官和神經系統之間的內在聯系,為闡明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并為改善急性腦損傷預后提供了新的靶標。”劉強表示,未來神經科醫生或可通過放大這個自我保護機制,來減輕腦損傷。(陳曦)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
受不利氣象條件和煙花爆竹燃放影響 我國北方及中部區域出現空氣重度污染
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2021年春節期間(除夕19時至正月初一6時),受不利氣象條件和煙花爆竹燃放影響,我國...
202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