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潔白的棉花被抹黑 一朵棉花背后的中國優勢產業“成人禮”

2021-04-03 18:22:32來源:瞭望  

◇國際組織以行業標準為抓手的惡意打壓行為成為“遏華”新模式,要防止對“新疆棉花”打壓的方式蔓延至其他產業和領域

◇國內企業要積極建立產業標準體系,尤其是從產品質量、生產環境到產業價值觀等全體系的商業話語體系,形成能夠與西方對話甚至是抗衡的標準

什么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最近被頻頻推上熱搜的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或許深有體會。這家看似“人畜無害”,而依靠認證在行業上中下游斂財的行業組織,因為所謂的“強迫勞動”而停止對新疆棉花認證的行為,受到各大社交媒體網友、業界專家的集中炮轟。

新疆棉花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優質農產品,新疆棉業伴隨著完善的產業鏈發展起來,成為當地的優勢產業。此輪“新疆棉花”風波讓人們徹底看清一些行業組織的真實面目:傲慢、雙標以及無下限地斂財。

4月1日攝于上海環球港HM門店,店鋪分上下兩層,只有零星顧客,非常冷清 。記者有之炘 攝

同時,事件也給中國相關優勢產業敲響警鐘。隨著國內越來越多的優勢產業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可能會碰到越來越多的國際市場早已形成的貿易、準入等“軟釘子”,或許這就是“成長的煩惱”。優勢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逐步形成行業標準,爭取與自身產業地位相適應的國際話語權。

潔白的棉花被抹黑

BCI及一些外資服裝品牌抹黑新疆棉花的行為,引起中國消費者的反感,不少網友通過網絡平臺表達對此種歧視性行為的抨擊。

“新疆棉花的種植、采收已經明顯進步,大部分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哪來的‘強迫勞動’?這些說辭充分暴露出西方一些政客和部分機構的無知和傲慢。”資深棉花從業者董淑志表示。

BCI對新疆棉花的污蔑無憑無據,其自身的自相矛盾更讓人質疑該組織的專業性。BCI上海代表處日前發布聲明稱,中國區項目團隊從2012年開始對新疆項目點所執行的歷年可信度審核和驗證,從未發現一例“強迫勞動”。擁有更多機會了解真相的分部得出與總部截然不同的結論,這樣的“雙標”讓認證信譽掃地。

“BCI存在的價值本應是幫助企業降低風險。”一位BCI中國區前員工表示,大品牌需要確保供應鏈的效率,又不想背負代工廠使用童工、克扣員工工資等風險,為了維護品牌形象而選擇和BCI進行合作。據他透露,由于大品牌不直接采購棉花,為了降低風險,這些品牌對代工廠的要求就是加入BCI系統,生產的產品必須用BCI認證的棉花,因此BCI認證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不僅布料企業,成衣生產商、上游軋花廠等都要加入這一系統。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BCI的宗旨是為了促進產業發展,上游生產商加入這一系統,一方面可以加入大品牌的供應鏈,另一方面這一組織也提供一些比如農藥使用等相關培訓,確保符合下游品牌的要求,但后期其初衷已變質。“這一組織不產棉花,就是通過發展會員和發放認證來收錢,并且在努力提高其知名度后,繼續獲取更大的利益。”董淑志說。

為什么是“新疆棉花”?

所謂“強迫勞動”子虛烏有,幾組當地生產作業的畫面就可大白真相。一個標榜專業、透明、環保的國際組織為什么要無端抹黑和封殺新疆棉花?西方一些政客和機構拿這一優勢產業“做文章”,有多重目的。

首先,西方紡織工業大多有雇用黑奴、剝削勞動者的“黑歷史”,其國內民眾對此深惡痛絕。專家認為,“把自己的歷史套用到別人身上,即使是編故事都能與其國內民眾產生共鳴。”

其次,限制新疆棉花會損害中國紡織工業。中國有完整的紡織工業產業鏈。專家指出,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國內紡織工業并未消退,而是規模越來越大,技術、品牌、研發等越來越強,BCI打壓新疆棉花,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削弱中國紡織工業在全球的競爭力。

再次,引發連鎖反應,造成更大的國際影響。

政治在幕后、商業在臺前,以國際組織、行業協會的名義進行原產地歧視,憑借機構在行業內的話語權逼迫加盟企業聯合行動,是此輪打壓行為的主要特點。

“體系打壓”模式在多個貿易協定中均有體現,以往多為通過多邊或雙邊貿易協定等,固化國家間的談判結果,是以國家為主體。以新疆棉花為對象的“體系打壓”是將政治意圖進行商業化包裝,以吸引民眾關注,聯合企業行動,有可能對相關產業的影響更大。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貿易中心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姚為群認為,國際組織以行業標準為抓手的惡意打壓行為成為“遏華”新模式,要防止對“新疆棉花”打壓的方式蔓延至其他產業和領域。

上海環球港某服裝門店,店內打出新疆棉相關產品的廣告 。 記者有之炘 攝

積極建立產業標準體系

隨著我國產業經濟發展,相關企業、行業在全球市場將具備更多競爭優勢,同時與歐美產業主導權之爭也日趨激烈,一些西方國家利用長期以來形成的國際話語權體系和企業價值體系進行“圍追堵截”的現象將更多顯現。

專家認為,國內企業要積極建立產業標準體系,尤其是從產品質量、生產環境到產業價值觀等全體系的商業話語體系,形成能夠與西方對話甚至是抗衡的標準。

學者施展認為,“新疆棉花”事件也讓社會意識到,國際秩序不僅僅由國家關系構成,不少規則體系由非政府組織,制定出各種國際性的商業標準、產品標準或者一般行為準則。“簡單說是兩類,一類是主權國家主導的秩序,一類是商業主導的秩序,兩者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作為全球三大產棉國之一,實際上美國已著手建立自己主導的標準體系。2020年7月,美國推出美國棉花信任協議(UCTP),并宣稱“在供應鏈審查日益嚴格以及對透明度的需求不斷增長的時期,美國將為可持續性的棉花種植設定新標準”。

一些專家判斷,若UCTP獲得了國際棉紡織領域的控制權,我國棉花紡織行業恐面臨更復雜的局面。

從長遠看,勞工權益、環保等因素在國際貿易和經濟合作中的權重不斷上升,中國需要逐步考慮如何以恰當的方式融入國際合規潮流,積極跟進全球商業規則的制定,提升優勢產業的國際話語權,發出行業標準里的“中國聲音”。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貿學院經濟學教授陳子雷認為,應該深入研究產業規則運行,包括相關的商業準則、貿易條款、法律規定等,可通過商業、法律途徑維護權益。整體來說,經濟問題“經濟辦”,引向政治只會將問題進一步復雜化。

姚為群認為,商業集團最擔心成為政治和人權攻擊的靶子,此次“新疆棉花”事件中涉及的外資企業,可能將其生產和銷售環節移出,轉移到馬來西亞、越南、墨西哥等經濟體。然而,中國市場始終是潛力巨大、發展動力十足的優勢市場,相信外資企業會做出理性的選擇。

同時,國內企業也需要立足本土,加大創新,培育創新創業的沃土,構建起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賈遠琨 陳云富 有之炘)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