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生育率低成現代經濟發展普遍規律 “三育”成最難啃的骨頭

2021-06-04 10:22:55來源:北京商報  

本周的人口政策猶如巨石投湖,漣漪不斷。最吸引眼球的自然是三孩放開,但更重要的信號,來自會議提出“促進生育政策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要將“婚嫁、生育、養育和教育一體考慮”。

生育是果,社會經濟文化是因。生育率降低,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物質的極大豐富和技術的發達,斷開了個人與家庭的利益關聯,使得少子化和不婚主義有著越來越堅實的經濟基礎。

中國生育率降低,除此之外,還有著自己的國情特色。首先是高房價,被戲謔為最好的避孕套;其次是雞娃文化盛行,導致教育成本高昂,多養力不從心;再次是看護困難,伴生了老人幫帶小孩的“啃老現象”。總之,養育成本高居不下,是最現實的,也是最勢大力沉的結構性壓力。

梁建章說生一個孩子獎勵100萬,被網友懟回去“你給嗎?”不管這是不是“跑火車”,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三萬五萬的,甚至一二十萬,不足以撬動生育意愿。

整個東亞社會,都有著強烈的篩選型文化特征,生育從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而是與養育和教育高度捆綁,緊緊糾纏,牽一發動全身。如果要改,就絕不是小修小補。

事實上,我們還面臨一個更為棘手的問題,即整個年輕一代,與70、80都大不相同。7080的成長,是目睹中國的落后和匱乏,是見證改革開放的巨大魔力,是真心覺得,奮斗和吃苦,可以改變和正在改變自己的命運;是真心覺得,市場效率和自由競爭,是理所當然的公平和機會。這一代人,對改革開放有著類似“戀母情結”般的執念和信仰,看到的都是市場的好處,而自動屏蔽了市場的幽暗之處。

年輕一代,正是被市場的幽暗所傷,從“喪”到“躺平”再到“內卷”,從小圈子和亞文化,逐漸成為一代人的標簽。而來自上層成功人士的“關懷”,無一例外都熱臉貼了冷屁股。董明珠說當代年輕人不能吃苦,找工作總是把錢放在第一位,被年輕人群嘲;白巖松“設身處地”為年輕人指點迷津,一句“不會吧”在B站彈幕橫飛。哪怕是死者為大的老左,在年輕人中也沒有得到善待。

年輕人苦資本久矣。

市場富有效率,也蘊藏著冷酷無情,隨著市場不斷的升級和走向成熟,資本和巨頭也水漲船高,越來越影響資源和機會的分配,越來越表現逐利和功利。外賣員“困在系統里”,碼農困在996里,那些新世紀初被神化的企業家被趕下神壇,冠之以資本家。

時移世易,市場在變化,人也跟著在變化。市場初期那種遍地是財富機會的日子不復,致富的門檻在提高,生活的成本在提高,年輕一代感受到更多的天花板和板層化,立場和心態,漸漸與老板們南轅北轍。當初,7080感受到的是市場的美好,要“反抗”體制,現在的年輕一代,則感受到的是資本的貪婪,要反抗資本的壓迫。

少年強則國強。洞察年輕人的社會心理變化,為年輕人創造階梯和機會,為年輕人降低制度成本,為年輕人打開市場機會,將羈絆年輕人甚多的“三育”作為整體考慮,或減免,或激勵,讓年輕人更多感受市場的美好,而不是相反。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