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深讀 > 正文

防止資本市場“病從口入“ 科創板明確保薦業務現場督導規則

2021-02-04 09:56:31來源:證券日報  

對于資本市場“病從口入”最好的預防,無疑包括加強監管維度的事先“質量抽查和測評”。

2月3日晚間,上交所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發行上市審核規則適用指引第1號——保薦業務現場督導》(以下簡稱《現場督導指引》)。

筆者認為,《現場督導指引》作為科創板保薦業務現場督導的“操作指南”,是對實踐中監管經驗的制度化建設、是注冊制改革推向深入的市場“生態基礎”,也是監管力度和方向以一以貫之的深刻體現。

首先,從相關規定的完備性、可執行性可以看出,《現場督導指引》是上交所在評估總結前期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作出的進一步制度建設。

據筆者了解,保薦業務現場督導已經進行了近兩年,實施了多輪次,對于督導中發現的集中問題,上交所也有針對性地做出監管舉措。本次發布的《現場督導指引》可謂“集經驗之大成”——主要指向保薦機構,但預留了對于其他證券服務機構現場督導的制度空間;對涉嫌有意規避現場督導的項目,預設了直接啟動現場督導的觸發機制;與現場檢查設計了高效銜接的制度安排;對“屢犯”的中介機構強調從重處理……

事實上,將實踐經驗制度化,正是一線監管部門在日常工作中,系統落實“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監管方針的重要工作環節。

其二,壓嚴壓實中介機構責任,是在全市場推進注冊制的重要“生態基礎”。

隨著注冊制先后在科創板、創業板落地,注冊制“三步走”即將迎來向全市場推進的“關鍵一步”。而邁出“關鍵一步”的前提,自然是良好的市場生態。

對于資本市場生態建設而言,上市公司提質、投資者結構優化都是重要環節,同時,中介機構發揮“看門人”職能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但是,目前A股市場中介機構的服務質量良莠不齊,部分中介機構責任意識不強、也有少數機構存有僥幸心理,因此需要一線監管部門通過現場督導對中介服務進行指導、監督乃至懲處。

第三,《現場督導指引》近期發布,并不意味著監管存在“松緊彈性”,而是監管方向和力度一以貫之的體現。

現場督導是注冊制下審核問詢的協同機制,目的是問出一家“真公司”。筆者認為,作為協同機制,其威懾力所能發揮的對象,并不是全部申報企業,而主要是“帶病闖關”企業;近期市場出現的IPO撤材料、終止家數較多的客觀現象,并非是監管收緊的信號,也不是監管的目的,而是監管部門“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與市場申報主體質量交集后的自然展現。

事實上,如果申報企業自身質量過硬、中介機構把關盡職盡責,現場督導并不會影響到申報企業的數量和進度。筆者認為,通過各類動態監管措施,防止資本市場“病從口入”,正是注冊制所匹配的市場化、法治化監管的應有之義。(張歆)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