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碳中和經濟缺口買單 綠色信托多元化創新
“綠色信托“概念,提出已久,但邊際始終難以明晰界定,發展規模也相對有限。當前,在綠色發展與碳達峰、碳中和概念走熱,而信托業正處于轉型重要時期的節點,綠色發展與信托轉型碰撞,更多關于信托業的機遇和責任值得進一步思考。
今年以來,諸多綠色信托創新類型的“首個”產品成功設立,綠色信托被視為行業布局趨勢與重要方向,但投資回報周期長、收益率相對較低等問題仍待解決。專家認為,綠色信托前景可觀,需要行業進行“綠色”概念的落實和滲透,將綠色理念應用到運營概念之中,并依托于信托行業優勢,進行創新,實現差異化發展,長期來看,需在綠色導向和經濟性中找到平衡點。
為碳中和經濟缺口買單,綠色信托多元化創新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下一步的重點工作任務中,明確提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極具挑戰性的系統工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生活方式等等,均將產生長期、巨大變化,同時也將推動綠色產業、新能源產業、綠色金融等多個領域的快速發展。
根據紅杉資本“零碳報告”,2021年至2060年,我國綠色投資年金缺口3.84萬億,低碳轉型,必將帶動巨大體量規模的投資,為碳中和經濟的缺口買單。落腳到信托業,被稱為“金融超市”的信托,在綠色投資領域大有可為,投融資業務、事務管理類業務,綠色股權投資信托、碳資產交易和托管服務類信托以及綠色信托貸款、綠色資產證券化、綠色公益慈善信托等等均是可布局路徑。
其實,在綠色信托領域,行業早有動作。政策方面,2016年8月,七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搭建起小微完整的綠色金融框架,釋放開展綠色投融資的鼓勵信號。
2019年12月,信托業協會下發《綠色信托指引》,給出綠色信托的具體定義,劃定信托公司可在綠色領域的布局產品與服務,引導綠色信托業務的規范化和可持續化發展。今年年初,銀保監會在2021年工作會議中明確,要積極發展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信托。
機構也在持續布局,中國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末,綠色信托存續項目數量為832個。據行業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年末,我國綠色信托存續項目數量將接近1000個。
邁入今年,創新成為常態。1月,興業信托發行福建省首單碳排放權綠色信托計劃“興業信托·利豐A016碳權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以受讓碳排放權收益權的形式,將福建省碳排放交易市場公開交易價格作為標的信托財產估價標準,向福建三鋼閩光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融資支持。
2月,中航信托與中國節能協會碳交易產業聯盟、上海寶碳新能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聯合設立國內首單“碳中和”主題綠色信托計劃,該信托計劃將主要投資全國統一碳市場交易的碳資產,初始規模3000萬元,通過主動管理的基金化運作方式。
隨后,英大信托發行首單“碳中和”資產證券化產品“國網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2021年度第一期綠色資產支持商業票據(碳中和債)”,項目規模17.5億元,募集資金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融資租賃項目。
再如,中建投信托4月下旬成立綠色ABN項目“光大綠色環保ABN”,儲架規模20億元,首期發行規模5.89億元;近日,中海信托發行的“中海蔚藍CCER碳中和服務信托”,成為全國首單以CCER為基礎資產的碳中和服務信托,募集資金全部投入綠色環保、節能減排產業。
“‘綠色’當下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像是巨大的指揮棒,引導各個行業進行資源集中,貼合綠色導向驅動”,上海律師協會信托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馮加慶在接受藍鯨保險采訪時表述,未來伴隨著越來越多信托機構推進相關業務,“綠色信托”的具體概念和邊界會更為清晰,范圍也會更加健全。
解鎖既存桎梏,從“綠色”視角推進轉型
盡管行業在對于綠色信托積極響應,創新動作也陸續落地,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綠色信托產品仍然以向綠色相關企業發放信貸為主,而股權、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模式的信托產品則數量寥寥。
“投資周期較長、運營成本較高、收益不確定、收入貢獻有限等因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托機構拓展綠色信托項目的積極性,也就造成了綠色信托產品的單一,與綠色產業資金需求的不匹配”,在業內看來,這是當前綠色信托發展的桎梏。
桎梏之下,如何發展?其實,依托于信托制度以及跨市場資源配置的優勢,信托業在綠色金融領域獨具發展優勢,而結合于信托業自身發展與綠色信托的可持續性布局,行業思考,綠色信托不應局限于是一種業務模式或社會責任,而應當將“綠色”理念滲透進信托公司的經營觀念之中,從戰略高度認識綠色信托,并結合當前信托行業的轉型深化,形成長期有序的布局與發展。
馮加慶對藍鯨保險分析提出,“收益率低、回報周期長等問題確實存在,但發展綠色信托并不是反經濟性的概念,而是正確的方向和趨勢,長期來看,需要信托公司在謀求綠色布局自身盈利之間找到平衡點,在發展經營中滲透落實‘綠色’概念。
目前諸多非銀行金融機構正在推動ESG(環境、社會和治理)的標準進行評價,并落實ESG體系于公司運營與發展。信托業內,如中航信托將ESG評價體系全面納入公司“十四五”規劃制定與實施,貫徹“三優”戰略,即環境生態優、社會責任優、公司治理優,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中國平安推進ESG發展,構建了系統化、智慧化、實用化CN-ESG智慧評價體系幫助企業深入了解和改善自身的ESG表現,提升ESG信息披露水平;另一方面,有助于排除ESG風險,挖掘公司新價值,對投資決策提供信息補充,識別出更具投資價值的行業和公司,該系統也執行于平安信托之中。
“隨著綠色發展理念和責任投資意識的不斷增強,中國綠色金融體系逐步完善,綠色信托作為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業務不斷拓展,為信托行業轉型和信托公司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路徑和新動能”,中國信托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蔡概在近日的演講中即明確表示了這一觀點。
落腳到業務之中,多元化創新,是行業認可的方向與趨勢。
從具體方向來看。伴隨著我國綠色發展戰略的深化推進,碳稅征收等綠色財政激勵政策的落地,中誠信托研究員韓鳴飛認為,首先,綠色項目的長期回報有望顯著提升,信托公司通過股權投資深度參與綠色項目的可行性大大提高。“信托公司可在初期通過參與綠色產業投資基金的形式通過與專業的綠色產業投資管理機構合作,積累相關經驗;后期在具備足夠的投研能力和投資管理經驗后,信托公司便可開展主動管理型綠色項目股權投資業務。考慮到綠色項目的股權投資周期較長,信托公司可積極拓展資金來源渠道,引入保險、股權私募基金等長期資金”。
股票市場方面,由于政府大力布局“碳中和”目標發展規劃,加之監管政策的助力,碳中和概念股的市場表現非常活躍。韓鳴飛建議,信托公司在開展證券投資業務時,可重點關注和研究綠色證券,把握機會。具體來說,“碳中和”目標利好四大領域:包括清潔能源領域,新能源上游源材料領域,需要深度脫碳的傳統領域,節能環保領域。
而在信托公司執行過程之中,信托業內人士建議提出,需要實現人才隊伍的培養和搭建,具備綠色產業的甄選、評估能力,具有綠色信托項目的產品研發、創新能力;在風控方面,搭建起針對于綠色產業的評審標準和風控模型等等,為開展綠色信托業務夯實地基。(石雨)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