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強化患者需求導向 擴容資源提升水平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方向、舉措。意見的出臺釋放了怎樣的信號?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內容是什么?又會給患者就醫帶來哪些變化?
從“量的積累”到“質的轉變”
在6月7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李斌表示,我國公立醫院已經到了從“量的積累”轉向“質的提升”的關鍵期,要更加注重內涵發展、技術發展、能力水平發展、服務質量發展,提高發展的“含金量”。
意見明確,公立醫院發展方式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運行模式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化管理,資源配置從注重物質要素轉向更加注重人才技術要素,為更好提供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風險、建設健康中國提供有力支撐。
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有公立醫院約1.2萬家、床位498萬張,提供了32.7億人次的診療服務,接納了全國超過八成的住院患者。但在公立醫院發展的同時,醫療資源在區域間的結構性矛盾也一直存在。
自2019年起,國家衛健委協同有關部門對全國三級公立醫院開展績效考核評價,從醫療質量、運營效率、持續發展、滿意度評價等維度檢驗三級公立醫院改革發展成效,被業內人士俗稱為“國考”。今年3月,第二次全國三級公立醫院“國考”成績單出爐,國家衛健委辦公廳發布了《關于2019年度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國家監測分析有關情況的通報》。通報表明,我國三級公立醫院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正在逐步改善,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然突出,住院患者跨省異地就醫現象仍然存在。華北、華東、中南地區以及西南的四川和重慶三級公立醫院整體指標較好,東北、西北、西南地區(除四川、重慶外)整體偏弱。醫療服務能力、科研項目經費、緊缺醫師配備、信息化建設等方面也呈現較為明顯的兩極分化趨勢。
“這次國考的結果相比上一次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暴露出了公立醫院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說區域間的不平衡問題、醫院運營和內部管理水平的問題,都要求我們的公立醫院轉變發展方式和運行模式,開展精細化管理。”醫療專家張韜告訴中國商報記者。
強化患者需求導向
國家衛健委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傅衛表示,構建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新體系是滿足群眾醫療健康需求的要求,是破解我國醫療供給難題的要求,也是實現分級診療目標的要求。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如何滿足群眾醫療健康需求,將給患者就醫將帶來哪些變化?
張韜認為,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給患者帶來最直觀的變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患者能夠享受到更多優質醫療資源,獲得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二是公立醫院的服務模式以患者需求為導向,患者的就醫體驗或將得到改善。
在提高人民群眾看病就醫體驗方面,意見明確,要強化患者需求導向。堅守純粹醫者信念,尊重醫學科學規律,遵守醫學倫理道德,遵循臨床診療技術規范,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適宜、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
在具體實踐中,要求公立醫院持續改善醫療服務,推行分時段預約診療和檢查檢驗集中預約服務,開展診間(床旁)結算、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等服務。加強患者隱私保護,開展公益慈善和社工、志愿者服務,建設老年友善醫院。加大健康教育和宣傳力度,做好醫患溝通交流,增進理解與信任,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表示,提高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獲得感是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將通過增加優質醫療資源的供給、創新醫療服務模式、建設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的醫院文化等工作,有針對性地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需求。
擴容資源提升水平
“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需要實現優質醫療資源擴容,提升整體醫療水平,讓患者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縣解決,日常疾病在基層解決。”張韜認為,提高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獲得感,不僅需要做好醫患溝通,更重要的是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更好地滿足患者的看病就醫需求。
意見提出,打造國家級和省級高水平醫院,發揮公立醫院在城市醫療集團中的牽頭作用、縣級醫院在縣域醫共體中的龍頭作用,建立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體系。
如何實現優質醫療資源擴容,提高整體醫療水平?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負責人孫志誠在6月7日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十四五”期間要實施四項重大工程,其中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要由試點逐步轉向面上推進,進一步推動優質醫療資源的擴容和區域的均衡布局。目前,河北、遼寧、山西、福建、安徽、云南等八個省的十個項目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今年要將更多優質醫療資源短缺、地方積極性高的省份納入到建設范圍當中來,明年力爭建設范圍覆蓋所有省份。
所謂區域醫療中心,就是從北京、上海、廣州等頂級優質醫療資源比較富集的地區,選擇若干國家級的高水平醫院作為輸出醫院,到優質醫療資源非常匱乏、人口眾多、基礎比較薄弱的省份去建設分院或者分中心等分支機構。
孫志誠表示,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取得了比較明顯的階段性成效,區域的醫療水平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明顯提升,初步改善了就醫流向,擴大了醫院的品牌影響力。如復旦中山廈門醫院有30多項技術,填補了整個福建省和廈門市的醫療空白,42個科室的三級、四級高難度手術的占比已經超過了65%。
“區域醫療中心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不要讓老百姓看病都跑到北京、上海來,舟車勞頓,增加很多負擔,希望能就近享受到國家級醫療水平。從現在的監測數據來看,應該說試點的十個項目,對留住當地甚至周邊的患者都起到了明顯的作用。”孫志誠表示。(記者 李孟)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