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深讀 > 正文

多舉措創新課后服務 切實打通課后服務“最后一公里”

2021-06-23 14:08:12來源:中國商報網  

6月21日,教育部網站發布《關于推廣部分地方義務教育課后服務有關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遴選確定首批23個義務教育課后服務典型案例單位,并梳理匯總了有關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從這些典型案例單位的實踐中可以發現,我國義務教育課后服務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在覆蓋范圍、服務時間、服務質量和服務保障等方面積極探索,全力打通校內課后服務發展的“最后一公里”。

多舉措創新課后服務

在首批名單中,有河北、遼寧、江蘇、山東四省份,石家莊、南京、合肥與深圳等七個城市入選,還包括北京東城區、天津河西區、上海靜安區等四個直轄市所屬區,以及來自浙江、河南、湖北、四川、新疆等地的八個所屬區縣。

從課后服務全覆蓋方面來看,入選單位均實現了較高的覆蓋率。如山東省開展課后服務的小學占小學總數的94.4%,基本實現有需求的小學生全面保障;北京東城區有近80%的學生參加課后服務。

在保證課后服務時間方面,不少入選單位將課后服務結束時間延長至晚上6點,還開發了彈性離校制度,在正常的課后服務結束之后繼續提供延時服務,山東省日照市還將中午飯后至下午上課前這一時段列入課后服務時段。

為提高課后服務質量和水平,多家入選單位引入了種類豐富的課程供學生選擇。如南京市在五個區開展科學家、院士、體育教練員和專業人士進校園參加課后服務試點工作,首批免費向學校推送462門優質體育和科技類課程。

課后服務經費保障機制也必不可少,多地探索通過財政補貼、服務性收費或代收費等方式籌措經費,堅持公益性和非營利性原則。如江蘇省規定有條件的地方由財政全額保障,財力確有困難的地方可將收費作為補充和輔助。課后服務費每學期每生不得超過300元,對建檔立卡、低保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行減免。

此外,有的入選單位還為課后服務建立了督導機制,將課后服務納入學校考評體系。

打通“最后一公里”

從2017年試點推行至今,實踐中一直存在對課后服務“不解渴”的評價。一方面,課后服務無法切實銜接家長下班時間;另一方面,受限于人力與經費,不少學校的課后服務內容單一,只能提供最基本的看護服務,難以滿足家長和學生多方面、個性化的需求。

曾有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負責人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目前學校提供的課后服務還是以看護為主,對學生發展助力有限。而要實現讓課后服務充分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化需求的目標,使更多學生愿意留在學校參加課后服務活動,又面臨相應的人力、物力等支持資源不足的問題。

怎樣切實打通課后服務“最后一公里”?“目前,學校的課后服務基本解決了家長接送的后顧之憂,但是要真正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化需求,還需要有更多的舉措。”山東省泰山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王清林對中國商報記者說。

王清林表示,此次在教育部公布的典型案例單位中,山東作為省級單位上榜,其原因就是因為山東在課后服務方面做了大量有效探索。一方面是推進了全省范圍內的課后服務全覆蓋;另一方面是推動全省各地進行服務的個性化探索。比如,日照市統籌開設藝術類、運動類、科技類等100多門課程,建立起多元課程服務體系;濰坊市通過開展“名家進校園”、開設“幸福路”家校共育平臺等舉措,讓家長科學認知孩子成長規律,做好每個孩子的成長規劃,并通過名家引領個性化需求。這些舉措都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家長和學生個性化需求問題。

課后服務定位轉變

校內課后服務最初是為解決家長來不及接孩子放學的“三點半難題”而提出,而現在,課后服務已被視為落實“雙減”政策的重要措施。

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并指出要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鼓勵支持學校開展各種課后育人活動,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校內課后服務的定位已經發生轉變,從解決部分家長接學生的困難轉變為吸引所有學生參加;從提供看管的基本服務轉變為開設豐富的興趣課拓展學生素質;從校內減負轉變為學校教育提質增效整體減負。

王清林認為,推廣完善義務教育課后服務體現了教育部對“雙減”問題采取“堵疏結合”的治理策略。一方面,通過治理培訓機構、規范學校辦學行為、成立監管部門加強監管等強勢措施,改善學生學習成長環境;另一方面,通過完善課后服務體系,解決學生放學后的去向問題,解決家長不能按時接送等后顧之憂,通過擴大服務范圍來回應家長的關切和需求,這是一種更加人性化的治理舉措。(記者 王立芳)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