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替代“風生水起” 深圳化妝品產業正超車
一款名為“依克多因”的原材料,讓深圳中科欣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全球知名化妝品原材料商看中,目前雙方已進入最后的合作階段。
“我們研發的這款材料,通過工藝和技術上的改進,成本降低了一半,這也是國際企業選中我們的主要原因。”深圳中科欣揚生物董事長董亮昨日告訴深圳商報記者,該原料將廣泛應用于醫療、醫美和護膚品板塊(貝泰妮,珀萊雅,百雀羚等)。
中科欣揚僅僅是深圳企業參與化妝品原材料進口替代的企業之一。深圳商報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依托深圳在合成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研發優勢,越來越多的深企在化妝品原材料合成運用和相關技術上具有了“話語權”,為破解國產化妝品“卡脖子”問題提供了深圳樣本。
化妝品“卡脖子”問題嚴重,功效原料多“依賴”進口
“國產化妝品面臨的‘卡脖子’困境集中在原料研發、工藝創新和檢測評價技術。這是制約國產化妝品競爭力提升的三大難題。”深圳市新材料行業協會創會會長、深圳市通產麗星科技集團董事長陳壽接受深圳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通產麗星為深圳老牌國企,早年從事化妝品塑料包裝業務,后大力發展化妝品新材料和化妝品業務。寶潔、資生堂、歐萊雅、聯合利華、雅思蘭黛、妮維雅、玫琳凱、科蒂、曼秀雷敦、安利等國際知名品牌均為通產麗星的客戶。
陳壽告訴記者,國際上化妝品生產允許使用的原料多達2萬多種,但中國化妝品原料名錄只有8000多種。“目前,國內企業功效原料絕大多數‘依賴’進口。”
深圳企業“各顯神通”,國產替代“風生水起”
深圳通產麗星的產業發展之路,可謂傳統企業力圖轉型、突破化妝品“卡脖子”難題的典型。
“因為在原料和工藝等方面受制于國外廠商和品牌,為了扭轉這種被動局面,我們開始大力發展原材料研發、提升工藝技術,并加強檢測評價技術的創新與突破。”陳壽說。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通產麗星依托國家博士后工作站、國家863計劃材料表面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服務示范平臺以及各類省市級創新載體,目前已獲國家發明專利173項。在化妝品納米材料、化妝品的研發、化妝品理化和功效檢測等方面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
丁文峰博士創立的深圳維琪醫藥,以藥物多肽研發的技術開發了一系列美容多肽活性原料和產品,為國內外醫療美容市場提供了全面的多肽解決方案。公司自主研發的創新性原料獲得了國際化妝品原料委員會審批通過的INCI名稱,成為國內第一家獲得活性多肽原料INCI命名的企業。
深圳市孔雀人才、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教授張嘉恒創建的萱嘉生物研發的產品品質媲美進口,性價比高。如α-熊果苷、維C葡糖苷、甘油葡糖苷類產品,以及百余種超分子溶劑促滲美容肽類產品。多款定制開發的原料備受華熙生物、丸美生物、青島金王、南華生物、彭氏實業等企業和usmile、溪木源等新銳品牌的歡迎。
“近年來,我們聚焦海洋膠原蛋白的開發利用,從海蜇屬水母中提取了天然一型膠原蛋白,比哺乳動物膠原蛋白具有更多的優勢。”美爾健(深圳)生物透皮肽技術專家阮仁全博士向深圳商報記者介紹,該物質易于提取,水溶性好,安全性高,且海洋中資源存量充足,有望成為哺乳動物膠原替代。并在化妝品原料,醫療器械敷料和醫療填充物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深圳源頭創新優勢明顯,助力產業“彎道超車”
6月29日,國家藥監局官網公布武漢中科光谷綠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N-乙酰神經氨酸和蘇州維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月桂酰丙氨酸兩個國產化妝品新原料備案信息。這是《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實施后乃至化妝品監管歷史上首次完成化妝品新原料備案。
“這是化妝品監管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加速化妝品新原料上市,必將為化妝品行業創新注入源頭活水。”國家藥監局化妝品監督管理司司長李金菊說。
“這無疑給深圳眾多的創新企業注入了一劑‘助推劑’。”陳壽說,國家政策的助推,將進一步凸顯深圳在原材料研發方面的優勢。
“深圳在化妝品原料技術領域的優勢還體現在人才和地域優勢。”阮仁全表示,深圳優越的人才政策,吸引海內外各類高層次專業人才。他本人就是從中國科技大學畢業后,將透皮肽技術帶到深圳進行產業化的。此外,深圳鼓勵高端人才創業,細胞治療、基因工程、海洋生物醫藥等高端生物技術的研究與產業化,為化妝品原料的源頭創新提供了基礎。
至于地域優勢,阮仁全尤其強調深圳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中的核心競爭力。深圳利用大灣區的產業合作平臺,在多個領域展開先行先試,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迅猛。“海洋是天然化妝品原料的巨大寶庫,海洋生物來源的各種化合物顯示出各種美容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過敏、抗衰老和抗皺作用,相當多的藻類可用于保濕或抗衰老產品。在局部抗皺和系統抗衰領域,海洋來源的膠原蛋白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研究方向。”(劉瓊)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