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深讀 > 正文

連續舉辦58屆的察瓦龍鄉賽馬節,知名度越來越高

2023-05-22 10:04:24來源:西藏日報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近日,察瓦龍鄉第58屆“賽馬文化旅游節”成功舉辦,一時間,賽馬節“霸屏”朋友圈,讓察隅縣察瓦龍鄉成為了輿論焦點。賽馬節的成功舉辦,不僅源于競技體育運動本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更源于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底蘊釋放,是群眾生活品質提高、鄉村精神文化豐富、人們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寫照。

解鎖“傳”字碼,讓鄉村文化永葆生機


(相關資料圖)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樣的愿景,鄉愁之中應有文化繁榮和發展,要保存好文化記憶,傳承好文化的“根”。察瓦龍鄉賽馬節,就是察隅縣的特色文化。

察隅縣察瓦龍鄉地處交通樞紐位置,南連云南,西接察隅,向北穿越山腹能連接到315國道,當地群眾能歌善舞、熱愛賽馬。據記載,第一屆賽馬活動由十八軍進藏后組織開展,后來定為每年藏歷2月15日集中舉辦,又稱“尼巴覺安”。50余年來,人民群眾對賽馬節的熱愛早已融入血脈。賽馬節已經成為察瓦龍鄉人民群眾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成為了察瓦龍鄉人民群眾最濃烈的“鄉愁記憶”。

每逢賽馬節,一大早賽馬場旁邊的山坡上和樓頂上就站滿了人,參加比賽的騎手們將自己裝扮漂亮的馬匹帶到起跑線,緊勒馬韁調整位置蓄勢待發,個個神采飛揚。連續舉辦了58屆的賽馬節,知名度越來越高,西藏各地和四川甘孜都有騎手趕來參賽。

察隅縣深刻認識到賽馬節這一鄉村文化的底蘊,自覺遵循文化發展規律,延續舉辦當地賽馬節的傳統。

近年來,隨著察瓦龍鄉交通和通訊條件的不斷發展,察隅縣創新傳承方式,將賽馬節從單純的民俗節日逐漸演變成為具有察瓦龍鄉特色的文化和物資交流會,其影響力也在逐年增強。賽馬節期間,來自各地的群眾帶著獨具特色的物品到這里進行文化物資交流。

這些創新方式,不僅提高了察瓦龍鄉賽馬節的知名度,更加快了察隅縣與外界溝通的步伐,在延續優秀鄉村文化血脈的同時,留住了“群馬奔騰神飛揚,人聲鼎沸勢如山”的濃濃鄉愁。

解鎖“土”字碼,讓鄉村文化更接地氣

鄉村文化接地氣才會有朝氣。賽馬節之火,火在一個“土”字。

賽馬場作為賽馬節的主陣地,是節前村民臨時選址搭建的,開幕式當天的文藝演出節目幾乎都是察隅縣各村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各種比賽項目的參賽選手全部都是放下農具、安頓好牛羊的農牧民;賽馬場的“觀眾席”由高山上的土石堆砌而成;賽馬場上激情四射的解說員,也是操著純正鄉音的鄉親……這些細節無不彰顯出賽馬節濃郁的鄉土氣息。

賽馬節以“土”出圈,而這個“土”也絕不僅限于“土味兒”,更在于其接地氣——這便是賽馬節“霸屏”朋友圈背后的又一“流量密碼”。

投擲沙包比賽、抱沙袋扛過肩比賽、馬術表演……各類比賽項目也都源于當地農牧民群眾生活。正是這股純正的“土味兒”,才使得賽馬節引起了關注,實現了“霸屏”走紅。

賽馬節“土”得走紅,彰顯出具有濃烈鄉土氣息的鄉村文化的潛力。察隅縣針對本地特色文化開展廣泛調研,深度融合民俗風情,切實將鄉村文化挖掘好、維護好,并在保持其特色的基礎上不斷謀求轉型升級。相關負責人表示,察隅縣將立足實際、盤活資源的發展之路,切實通過振興鄉村文化助力鄉村發展。

解鎖“人”字碼,讓鄉村文化回歸群眾

鄉村文化,只有根植于人民之中才有生機,不然就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察瓦龍鄉賽馬節起于群眾、興于群眾,是人民群眾自發組織的民間賽事,不收贊助費,不要門票,不追求極致專業性,參賽者是來自各村的勞動人民,甚至活躍氣氛的鍋莊舞者都是臨時換上節日盛裝的家庭主婦……鼓勵當地群眾參與其中,正是察瓦龍鄉賽馬節的魅力所在,也是其“霸屏”朋友圈背后的另一“流量密碼”。

振興鄉村文化,提高群眾參與度是關鍵。察隅縣在振興鄉村文化的過程中,抓住主體、找準方法,切實把群眾對高質量精神文化生活的強烈需求轉化為振興鄉村文化的內生動力,廣泛開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培養人民群眾的認同感,鼓勵人民群眾自主、自發、自愿參與到活動中來、參與到鄉村文化建設中來,為振興鄉村文化匯聚人氣,讓優秀鄉村文化“反哺”群眾。

鄉村文化是鄉村發展的血脈基因,只有在傳承好鄉村文化的路途中開拓前進,才能以文化之光照亮鄉村振興之路。賽馬節“霸屏”背后的“流量密碼”,為察隅縣鄉村文化振興帶來了寶貴啟示。

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下一步,察隅縣將繼續挖掘本土鄉村文化資源,凸顯其獨特性和稀缺性,使鄉村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助力,共同繪就新時代更加絢麗美好的鄉村畫卷。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