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股票 > 正文

低價紅利吃了三年 臨期食品特賣還是一門好生意嗎?|天天觀焦點

2023-05-15 15:11:33來源:ZAKER財經  

" 還有這個,還有這個。"

在北京的一家好特賣門店里,陳先生一家正在結賬。他 5 歲多的兒子一件一件將零食從購物籃中拿給收銀員,總共錄入不到 190 元,加上會員打折,滿滿一大包零食,價格不過兩百塊。

" 在臨期食品特賣店買東西,你會覺得自己的錢是錢。" 馬小姐這樣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她就住在附近,是這家好特賣的???。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比起前兩年,臨期食品品牌們 " 新店開張 " 給市場帶來的新鮮感,如今,臨期食品店在北京已經遍地開花。經歷疫情三年的 " 檢驗 " 后,相比其他業態,連鎖品牌閉店的門店并不多。高德地圖搜索顯示,北京地區好特賣已經開出了 71 家;后來者嗨特購目前門店數也超過了 50 家。

隨著市場的逐漸成熟,現如今的臨期食品特賣已經不是年輕人淘零食的專屬,還成了家庭囤積零食及米面糧油儲備的 " 折扣倉庫 "。這兩年來,臨期食品特賣也從多家品牌地域競逐,跑出了全國性品牌。疫情帶來的紅利期結束之后,不少小品牌已銷聲匿跡。

位于成都高新區的好特賣門店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劉雪梅 攝

上海證券發布的研報認為,隨著上游供給側企業不斷增加以及消費者認知逐步加深,預計 2025 年將達 401 億元,5 年復合增長率為 6%。

百聯咨詢創始人莊帥認為,與電商相比,這一行業發展的瓶頸在于其不占優勢的 SKU 以及長期的選品把控力。

凌雁咨詢首席分析師林岳告訴記者,臨期特賣品牌的線下模式還處于摸索中,未來 1-2 年會有一輪洗牌和整合。

迭代

" 爸爸,那里新開了一家玩具店。" 一位小朋友拉著父親走進好特賣位于常營的龍湖長楹天街門店。

好特賣在門口堆放玩具類商品 圖片來源:實習生 向思清 攝

記者走訪了好特賣通州萬達店、富力廣場店、萬達 CBD 店等多家好特賣門店,好特賣在門口堆放玩具類商品,已經成了其鮮明的特色。此外,寵物用品也是好特賣的重要品類之一。

低價,仍是臨期食品特賣店的殺手锏。2021 年,臨期食品特賣店已經是 " 掛羊頭賣狗肉 ":真正臨期的食品品類占比較低,更多以大品牌爆款產品、地域小品牌商品以及進口食品為主,包括包裝食品、美妝產品、酒水。這其中還有不少國外品牌。

記者在大眾點評上看到,嗨特購朝陽合生匯門店頁面上,赫然出現 " 戴森 " 吹風機," 圣羅蘭 "、" 雅詩蘭黛 " 等大牌化妝品小樣," 假一賠十 " 的標簽提醒著消費者:產品是真的,優惠也是真的。

從記者近期的走訪來看,食品、美妝產品仍是主角。記者來到嗨特購銀泰中心店,已是下午兩點,部分貨架的產品已經賣空,來店里買零食,飲料的客人居多,店員一面給客人結賬,一面熟練地向客人推薦會員活動。

與好特賣的零食為主對比起來,嗨特購的商品品類上以化妝品為主,一整面墻的面膜貫穿店鋪的前后門,洗發水,洗面奶等日化用品也占據著貨柜的 " 半壁江山 "。

嗨特購的商品品類以化妝品為主 圖片來源:實習生 向思清 攝

除了品類的變化,這幾年中,臨期店變化最大的還屬數字化嘗試與發展。

在門店里,2021 年中旬,好特賣已經引入了自助結賬設備。但此次,記者走訪了北京多家好特賣店鋪,發現仍以人工收銀為主。

位于望京的一家好特賣店里已經撤掉了自動結賬設備。店長告訴每經記者,因為 " 店里人流量大,不好管理,也不方便及時解決顧客的問題,所以撤掉了自動結賬設備。"

數字化更多被應用到了供應鏈管理上。位于銀泰中心的嗨特購常店長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嗨特購已經通過大數據來統計全國各門店的銷售數據,以此篩選出爆品,再反哺到采購和配貨端。

此外,數字化管理會員也成為有效手段之一。好特賣、嗨特購通過微信社群、注冊會員制度,管理和服務消費群體。

洗牌

可以說,臨期食品折扣業態的繁榮是疫情給的 " 東風 "。上海證券一則研報指出,因疫情影響,臨期食品行業的上游供應量激增,商家庫存積壓,行業于 2020 年末進入創業爆發期。

記者在企查查上搜索發現,最近 3 年內,以 " 折扣 " 為關鍵詞的批發和零售業主體新增 25926 個。這幾年間,目前賽道里的主要玩家——好特賣折扣店、便利連鎖折扣店小象生活、嗨特購等相繼成立。

在度過庫存積壓的 " 新手紅利期 ",臨期食品 2022 年關店的消息不少,除了地域性小品牌紛紛倒下,大品牌也難逃閉店之痛。比如,常店長之前上班的嗨特購財富中心店,這家店在國貿附近,但人流量不高,最后因為 " 房租都收不回來 ",公司只得撤店。

高德地圖搜索結果顯示,之前開在嗨特購、好特賣隔壁的另一家品牌萊特購,如今只剩海淀區一家門店。

行業人士告訴記者,這一行業想要發展起來,關鍵在于商品低價、貨源充足。這背后考驗的則是供應鏈能力。

這一行業也遵循 " 強者恒強 " 邏輯。比如品牌在與供應鏈談判的過程中,其對商品的吞吐能力,成為議價決定性因素。

常店長告訴記者,嗨特購以巨大的銷量和采購量來和品牌方壓價,也是如今臨期商品店低價的一個重要原因。低售價帶來高銷量,高銷量又能作為向品牌方壓低售價的武器,由此形成良性閉環。

2021 年起,表現突出的臨期食品折扣店開始受到資本與行業關注,市場規模快速增長至 318 億元。

最近獲得融資的品牌 " 折扣牛 ",是一家以 " 甩貨 + 倉儲式商超 " 為主的折扣商品電商。2022 年 8 月,該品牌獲得來自 XVC、紅杉種子基金、真格基金的千萬美元級 A+ 輪融資。

根據企查查信息,嗨特購目前已完成 4 輪融資,投資方來自 Star VC、JUE Capital、藍圖創投以及光電資本;好特賣目前已經完成 5 輪融資,其中最近的 B 輪融資在 2021 年 8 月完成,來自嘉遠資本、日初資本以及五源資本。而在 2020 年,好特賣在 4 個月內完成兩輪融資,投資機構有金沙江創投、云九資本以及新進創投,融資金額均為數千萬人民幣。

嗨特購目前已完成 4 輪融資 圖片來源:實習生 向思清 攝

目前形成規模的臨期食品特賣店也開始被商業地產 " 拉攏 "。久謙中臺的專家紀要顯示,在全國范圍內,嗨特購、奧特樂(主要集中在川渝地區)、好特賣都與萬達進行了戰略合作,原因之一在于嗨特購、奧特樂以及好特賣可為第四代萬達廣場補充必需的業態。

經歷前幾年的高速發展之后,這兩年,臨期食品特賣店的頭部品牌在不斷修煉自身風格,打造差異化。比如在外顯的燈光、貨架形式、價簽等門店形象上,還有內在的選品、會員體系打造等更為重要的方面,進行精耕細作。

目前比較頭部的兩家臨期食品品牌——好特賣與嗨特購在品牌定調上已經有了比較鮮明的分野。比如,好特賣從裝修風格到商品陳列上,都更注重打造溫暖親切的家庭購物氛圍;而嗨特購的黑白風格更與絲芙蘭,屈臣氏這樣的化妝品連鎖店相似,強調動感、年輕化。

目前來看,這個行業遠沒到 " 天花板 "。上海證券發布的研報指出,隨著上游供給側企業不斷增加以及消費者認知逐步加深,預計 2025 年行業規模將達 401 億元,5 年復合增長率為 6%。

軟肋

從選址上來看,臨期食品可謂是與便利店 " 貼身肉搏 "。

記者在銀河 SOHO、三里屯等商業中心實地走訪發現,臨期食品方圓 100 米以內一般都會開有便利蜂、7-11。這種現象與客戶群體的高重疊度有關。

在一個工作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隨機選擇了好特賣萬達 CBD 店掐表計算人流量。

記者在好特賣萬達 CBD 店外掐表計算人流量 圖片來源:實習生 向思清 攝

該店與 7-11、便利蜂相鄰,在下班高峰時段的 5 點到 6 點半這一個半小時里,好特賣的進店人流量為 130 人次,而旁邊的 7-11 和便利蜂進店人數一共是 76 人次。在這些進店的人群中,帶著小孩的客人基本都選擇了好特賣,而非便利店。

在常店長看來,無非還是因為低價。

他舉例,比如元氣森林的某款飲料,在 7-11 的售價一瓶 5 塊左右,一天大約能賣出 100 瓶,但他們店只賣 2.8 元一瓶,銷量最好的時候一天可以賣出七八百瓶。

臨期食品對便利店的威脅由此可見一斑。

林岳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臨期食品店是一個通過資源集約為用戶謀福利的商業模式,核心競爭力是產品和渠道。" 在經濟環境不好的大背景下,高性價比的產品顯然更受歡迎,所以資本也看好這種模式。"

此外,CIC 灼識咨詢執行董事張辰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便利店與臨期食品在包裝食品領域有一定競爭關系,但鮮食領域仍是便利店的護城河。

" 兩者的定位有一定差異化?,F在以外資為主的便利店四到六成的品類是鮮食、短保日配產品,主要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即時性需求,并不是囤貨需求。與臨期食品特賣店目前直接產生競爭關系的是休閑零食線下店。" 張辰愷說。

莊帥認為,臨期食品這一業態的發展主要由經濟周期決定,消費力偏保守的時期內,低價商品會更有增長空間。他對這一業態發展前景的擔憂在于,不知名的小品牌買起來不夠放心。

" 消費者的品質消費需求仍在存在,臨期和常規商品的供應鏈不一樣,臨期食品供應鏈體系更加復雜多樣且不具有再生產性質。這樣的變化非常考驗選品的把控力。" 莊帥說。

上海證券的研報對此指出,目前的臨期食品行業處于跑馬圈地階段,未來行業能否出現龍頭取決于供應端貨源的穩定性、商家庫存管理及精細化運營能力、消費者接受程度以及行業對于食品安全的嚴格管控。

莊帥認為,在后續發展中,臨期食品與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在 SKU 上還是 " 沒辦法比 "。而現在無論是抖音電商、京東還是拼多多,都在戰略性地向低價傾斜。從商業模型上來說,線下做實體的臨期食品特賣模式仍然 " 重 " 了一些。

林岳同時表示,無論是臨期特賣品牌還是休閑零食品牌,其線下模式都處于摸索中。

" 臨期產品其實更需要數字化手段高效運作,也需要擴大規模帶來更多效益。" 林岳認為,臨期食品特賣未來 1-2 年會有一輪洗牌和整合。

每日經濟新聞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