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股票 > 正文

要聞:百億紅海市場,有人悶聲發大財

2023-06-28 14:28:48來源:ZAKER財經  

作者 | 沐九九

編輯 | 黃曉軍

來源 | 深氪新消費 [ ID:xinshangye2016 ]

封面圖 | 網絡


(資料圖片)

又有供應商跑在了新消費品牌前面 IPO。

6 月 15 日,可啦啦、美目美佳、Sweet Color 等頭部美瞳品牌背后的代工企業——上海蒂螺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上市輔導備案,正式啟動 A 股上市進程。一旦 IPO 成功,蒂螺醫療或成為 " 美瞳第一股 "。

近年來,新消費集體降溫,反倒是背后的供應商開始受到矚目,甚至一路狂飆至資本市場。這其中,包括瑞幸咖啡、蜜雪冰城身后的德馨食品,麻六記、李子柒供應商阿寬食品等均走至臺前,沖擊上市。

作為新消費中的一員,美瞳行業自然也不例外。" 顏值經濟 " 當道,加之多方勢力助推,國內美瞳市場早已達成百億元規模,其中的品牌更是不計其數。百億藍海市場,有人悶聲發大財

然而流水的品牌,鐵打的供應商,在百億規模斗爭中,終究是美瞳代工廠們贏麻了。

韓流追捧熱

熱鬧 " 瞳代 " 生意經

八十年代,海昌、博士倫、強生、庫博光學等國際隱形眼鏡大廠先后進入中國,并帶來了美瞳。

這里簡單提一下," 美瞳 " 這個詞其實是強生公司的注冊商標,只有由強生視力健經銷的具有美容效果的隱形眼鏡才能稱之為 " 美瞳 ",其他的都應該被稱作 " 彩片 " 或 " 彩瞳 "。只不過由于中國消費者已習慣將兩者視為一體,因此本文也以 " 美瞳 " 概之。

進入中國初期,由于國人對眼球時尚較為陌生,美瞳在當時并未形成流行趨勢。直到日韓文化風靡,國人對韓國俊男靚女妝容大為追捧和模仿,美瞳才在國內受到歡迎。

圖源 / 網絡

只不過,當時隱形眼鏡大廠們還未曾注意到這一新需求,只是一味地將重點放在了透明片的研發和生產上。與此同時,美瞳主推選手日韓品牌,也因受制于供給不足,加之進入中國的高門檻,被遠遠隔絕在了中國美瞳市場之外。

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空白和不平衡,導致大批以代購、銷售日韓美瞳的 " 瞳代 " 開始出現。比如蒂螺醫療的創始人金義霖早期就是從事瞳代業務的,通過將從韓國進貨來的美瞳,轉賣給 C 端客戶,從而賺取利潤差。

這種利潤差,正是外界盛傳美瞳暴利的主要來源。

事實上,所謂的 " 瞳代 " 其實大部分不是美瞳代購,而是美瞳銷售代理。美瞳商城代理模式及利潤是分層級的,一般來說,代理級別越高,拿貨價越低,利潤也就更高。

圖源 / 網絡

據商隱社報道,在 " 希冉 " 商城,一副名為 Almacon 的年拋,號稱韓國生產,材質為硅水凝膠,零售價 238 元 /1 副。最低級別的代理拿貨價格為 42.5 元,上面多層都有很大利潤空間,最高級別代理甚至能以低于 10 元的價格拿貨。

此外,由于每個代理可以根據自己的進貨價隨意定價格,中間的不可控因素產生了 " 暴利 " 致富的機會。

這正是吸引很多人入行瞳代的原因,而他們的宣傳手段也大多驚人的一致:先通過個人故事或避坑指南來獲取一波信任,然后進行反向種草引流。

比如 B 站視頻《臥底瞳代三個月,我來告訴你美瞳有多少坑》里,就講述了瞳代們的統一套路:

圖源 /B 站截圖

首先,告訴大家劣質美瞳傷眼睛,激發大家的焦慮;

其次,告訴大家便宜國產雜貨不要買,建立起消費者的信任;

再次,表示要在藥監局查到注冊證號才靠譜,彰顯自己的專業;

最后,表示自己這里有好看靠譜的美瞳,來我這里買。

但實際上,很多瞳代根本沒見過自己代理的產品,為了賺取高額利潤,代理的產品往往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品牌,再冠上進口日韓高端貨的帽子,其安全性可見一斑。

美瞳銷售高門檻

瞳代暗地撈大財

既然如此,瞳代在今天還受歡迎嗎?

答案是肯定的。有數據統計,直到 2020 年,美瞳行業依然有 45% 的銷量來自微商渠道。

誠然,近幾年國內美瞳發展飛速。僅在 2016-2021 年間,美瞳行業的市場規模就從 42 億元增長至 282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 46%,預計在 2025 年達到約 470 億左右。即使在新消費被認為走下坡路的 2021 年,美妝領域共有約 60 億元的融資中,美瞳就占了 20 億。

這期間,自然不乏品牌入場掘金,除了強生等傳統大佬和 moody、可糖等新銳品牌之外,也有完美日記、Colorkey、橘朵、稚優泉等美妝品牌試水美瞳產品。

但面對市場需求激增,正經品牌們卻明顯跟不上美瞳消費的速度。

圖源 /Pixabay

正所謂 " 瞳色千千萬,新款最好看 ",從芭比眼、精靈眼到漫畫感狗狗眼,各種熱門款美瞳層出不窮,且更新速度十分快。

但事實是,這些常換常新的熱門款美瞳絕大部分來源于瞳代而非真正的美瞳品牌。

這是因為,美瞳在我國屬三類醫療器械,同范疇的有人工心臟瓣膜、血管支架、核磁共振成像設備等,因此準入門檻較高。

比如國貨彩妝品牌 apinkbaby 轉行賣美瞳的時候,在其宣布淘寶店鋪即將關閉的微博下,面對消費者評論 " 為什么不直接拿來賣美瞳 ",品牌方就回復表示 " 淘寶不給賣美瞳 "。同理,之前完美日記推出 " 星月 " 美瞳產品,也因售賣資質問題遲遲無法在天貓上售賣。

圖源 /apinkbaby 微博截圖

對此,遠川研究所曾談道:" 時尚屬性與醫療屬性的同時存在,讓美瞳行業陷入一個怪圈:有資質的不夠時尚,時尚的又未必合規。"

換言之,其實很多瞳代銷售的產品是沒有經過安全性檢驗的,甚至可能達不到生產標準。

比如人民日報就曾報道,有一消費者購買了一款美瞳產品,結果僅佩戴 20 多天,就出現刺痛感,后到醫院治療發現是因美瞳斷裂所致,所幸眼睛只是輕微劃傷,并無大礙。

而規則之下,美瞳品牌們只能跟緊落地,無奈承受種類少、上新慢甚至是低利潤的苦楚。

這表現在頭部品牌 Moody2021 年銷售額約為 8 億,而江蘇警方隨手搗毀一個藏在小別墅里的黑窩點,涉案金額就動輒上億元。

最終,消費者的熱捧,反倒讓瞳代們成為行業狂歡者。

原料技術被卡脖子

國產品牌束手無策

如今這局面,并非國產美瞳品牌無所作為,實在是有心無力。

雖然在消費熱潮中,美瞳因被看作下一個 " 口紅神話 " 擁有了高期待,但事實是,相比口紅在國內已擁有相對完整的供應鏈體系,美瞳產業目前仍處于下游,甚至處于卡脖子的階段。

眾所周知,要想產品頻繁更新,背后需以供應鏈作保證。尤其對逐漸快時尚化的美瞳行業而言,柔性供應鏈反應更是全產業鏈的重中之重。

但可惜的是,目前大部分國產美瞳品牌都以代工為主。有公開報道稱,市面上 90% 以上的美瞳品牌并非自主生產,而是采用代工生產的模式,品牌自主研發花紋樣式,生產交由代工廠完成。

而這些美瞳代生產廠商,主要來自中國臺灣和韓國。

圖源 /pixabay

中國臺灣,可以說是美瞳代工廠的聚集地,承包了全球近 50% 的美瞳產量。據中金公司統計,國內 Top20 的美瞳品牌中,有 65% 由臺灣廠商生產,只有 15% 來自大陸廠商。比如知名美瞳品牌可啦啦的生產商就是來自中國臺灣的晶碩光學和精華光學。

這種對代工廠商的高度依賴性,導致國產美瞳品牌在產品上缺乏話語權。據商隱社報道,曾有大陸初創公司要付出兩倍的價格才能與臺灣廠商合作。

更難的是,在看似暴利的美瞳行業,國產美瞳品牌也只能賺些微薄利潤。比如正規的美瞳品牌平均毛利率大約在 60%-70%,但其實絕大部分給了代工廠商們。2021 年,晶碩光學總營收 55.95 億新臺幣,凈賺 12.49 億新臺幣,凈利潤率 22.3%。

面對這一現狀,國產品牌們大多束手無策。

一方面,自建工廠需要高昂的資金。比如 moody 在很早的時候就投入了上游工廠的建設,但之后 moody 首席執行官慈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表示,要建立一個自動化成熟的工廠,總價值投入超過 2 億元。

另一方面,即使工廠順利落地,核心技術不足也會成為發展桎梏。

據了解,美瞳生產的主流材料為硅水凝膠,而這基本掌握在強生、庫博等海外廠商手里,被后者壟斷。此外,必不可少的生產模具也需要進口外購,這些都是決定美瞳工廠能否順利生產的關鍵因素。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甚至發生了本土品牌高薪挖角求技術的事件。比如去年 2 月,就有大陸客戶高薪挖角晶碩光學前高管,意欲竊取后者核心產品模具和自動化技術一事。

個中艱難和辛酸,想必只有國產品牌自己知道。

結語

回到蒂螺醫療身上,放在整個新消費領域,其供應商的成就其實稱不上太亮眼,畢竟前面不乏寶立食品等大佬以供應商的身份突圍崛起。

然而從美瞳行業來看,蒂螺醫療倒是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據了解,蒂螺醫療目前共擁有 4 座生產基地,年產能高達 3 億片以上。同時,公司取得了時下流行的隱形眼鏡材料 " 硅水凝膠 " 的兩項發明專利,具備設計和生產模具的能力。

更關鍵的是,一旦上市成功,蒂螺醫療或成為中國大陸美瞳生產的最佳名片,提升大陸美瞳行業影響力。

這個中國大陸最大的美瞳代工廠,正冉冉升起。

參考資料:

商隱社《誰來終結美瞳行業的暴利?》

遠川研究所《美瞳生意:造芯片的心,賣白菜的利潤》

時代財經《美瞳一年賣百億,年輕人的眼睛正在出問題》

天下網商《又一個代工廠要去 IPO 了!百億紅海 " 悶聲發大財 "》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