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行業加速轉型 年內1.8萬大學生加入養豬事業
站在風口上的除了豬,還有現代化高素質養豬人才。
12月28日,記者從正邦科技獲悉,自“大學生180天自成長計劃”啟動以來,短短半年時間里,全國共有1.8萬名大學生加入正邦科技立志養豬。“養豬行業正在加速轉型,不同于以往都是農民工養豬,一個人只能養300頭豬,現在通過自動化設備養豬,一個人可以養5000-10000頭豬,智能化養豬時代人才是關鍵。”正邦科技養豬事業部負責人陳能春堅信。
擬招2.5萬名大學生
今年隨著豬肉行情的火爆,上市公司蜂擁養豬或跨界或加碼或重操舊業,高層次養豬人才因此成為企業競相角逐的重點。
“目前養豬場愈發趨于現代化、規模化,要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方式進行監控,這背后就需要大量能駕馭高科技手段的年輕人。”正邦科技養豬事業部負責人陳能春表示。
在這場新的”競技“中,正邦科技憑借豐富的引才、育才模式拔得“頭籌”。據正邦科技人力資源部總監曾小榮介紹,公司早早地就意識到了養豬人才的重要性,近年來不斷加大大學生人才引進力度,尤其是今年創下了行業歷史新高。擬在全國范圍內招聘2.5萬名大學生,主要面向2020屆、2021屆全日制高校大專及以上畢業生,其中養殖生產技術、畜牧工程、環保、信息化及管理崗位招聘人數為2萬名,管理培訓生1500名,飼料營銷和財經崗各1000人。
根據招聘啟事,剛畢業的本科生入職首年薪酬就可達12萬元-20萬元。“今年農牧企業大學生的薪酬很有競爭力,尤其是985類院校生,本科生月薪基本是1萬元起步,碩士生1.2萬元起步。只要他足夠優秀,我們的校招團隊最高可以開出4萬元的月薪。”曾小榮告訴記者。
開啟“智慧”養豬新模式,讓養豬更輕松,首先要做好高層次人才儲備。”陳能春告訴記者。“大學生180天自成長計劃”根據他的設想,針對有熱情養豬的高校大學生,圍繞目標導向和特色化養豬,提煉出了系統的能力標準體系、能力培養體系和能力評估體系,保障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顧名思義,“大學生180天自成長計劃”即通過180天將大學生培養成場長級的干部,從飼養員、技術員、組長到場長,大學生能夠學到大量的理論課程,掌握各種實操技巧和管理技能。”就像打游戲一樣每天都要通關,堅持下來穩扎穩打,拿到分場長認證書就算通關成功。”陳能春表示。
正式成為一個新晉分場場長后,他們就要帶領一個只有十幾個人的團隊,負責運營一個有著2400頭母豬的中等規模的繁殖場。“公司智能化養豬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這些懂技術、會管理的現代化養豬人才一旦全面鋪開,能夠大大提升公司養豬效率,降低養豬成本。同樣一個豬場,以前只能養1000-2000頭豬,現在多則幾十萬頭、少則幾萬頭,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插上了物聯網的翅膀之后,如今都在一一實現中。”記者獲悉。
智能化養豬落腳點在人才
進入年底,養豬企業前期能繁母豬投入開始釋放產能,以致生豬供給越趨穩定,疊加生豬價格亦保持高位運行,養豬行業一直維持著高景氣度。
因而,頭部養豬企業盈利持續向好,企業密集進行產能擴充計劃。6月29日,正邦科技發布定增預案擬斥巨資擴充主業,募資80億元建設用于10萬頭生豬育肥場“種養結合”基地。7月13日,正邦科技又發布可轉債上市公告,本次發行的16億元可轉債同樣用于產能建設。
“對于頭部企業來說,現在正是快馬加鞭的時候。2020年公司實現了種豬數量的快速增長,2021年出欄量初步預計在2500萬頭以上。上述兩項再融資募集資金將主要用于20余個生豬養殖項目建設和補充流動資金,預計增加生豬產能超過500萬頭。”陳能春解釋道,“近年來受非洲豬瘟的影響,散戶所占市場份額急速下降,頭部企業憑借技術優勢、規模優勢和成本優勢,推動養豬標準化、集約化,不管是處于行業上升期還是下滑期,都能做好成本控制增加利潤。”
數據顯示,2020年1月份至11月份,正邦科技累計銷售生豬821.76萬頭,同比增長59.08%;累計銷售收入309.51億元,同比增長224.83%。2020年全年出欄900萬頭至1100萬頭生豬的目標有望達成。
在陳能春看來,智能化養豬時代從需求端傳導到供給端,培養大學生養豬人才勢在必行。“公司要實現“人養設備,設備養豬”的發展戰略,很早就開始布局修煉內功,經過多年的努力耕耘,已經在行業內率先實現了業務標準化和管理體系的標準化,接下來就是高素質人才的標準化。”
“這些布局都是環環相扣的,只有業務標準化以后管理體系才能標準化,管理標準化以后才能進行人才的高標準化培養。為什么大學生180天就能成長起來?就是得益于前兩個標準化。打個比方,高速公路已經修好,人只要開著車在上面跑就可以了,自然而然就能跑得很快。大學生也一樣,經過這些年標準的制定、流程和制度的沉淀,必能快速成長。”
如今,已經入職的一萬多名大學生,慢慢地能夠適應工作節奏。今年畢業的聶佳錦,原本是吉林大學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學生,2020年7月23日入職了正邦科技,目前在豬場工作了近半年。“豬場一呆就是三個月,條件比較艱苦。每天的工作就是學習豬群保健、豬群治療、配種技能、B超檢測等等。”聶佳錦告訴記者。
盡管如此,憑借著專業過硬、吃苦耐勞和善于學習,他只用了120天就通過了分場長的認證。大學生剛進來的第一個月,確實有些人不能適應,所以在招聘的時候,我們也會重點展示豬場的工作生活環境,讓他們提前了解一下。”曾小榮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如何讓大學生扎根養豬行業,收取幸福感和獲得感?對此,陳能春的心得體會是:“對于公司來說,要讓每一節車廂都有動力,就得有完善的內部激勵機制。一直以來,公司誰干得好就提拔誰,就給誰平臺和機會,這樣才能保持好一個團隊的戰斗力。對于剛入職場的大學生人才,要不停給他們樹標桿,讓他們學習標桿,同時給平臺和空間讓他們去發揮和創造。”
良將如潮下,農牧企業正邦科技千億元規模目標,有望加快實現。(謝嵐 曹琦)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