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波奶價上漲周期開啟 低溫鮮奶賽道火熱
得奶源者得天下,這句話在今年的乳品行業體現得淋漓盡致。
2020年,乳業受政策紅利刺激,以及疫情影響,奶價穩步提升。為了加強對上游生產成本的管控,乳企摩拳擦掌對上游奶源下足了功夫。
新一波奶價上漲周期開啟
今年,奶牛養殖行業進入了美好時光。
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19年5月中旬生鮮乳價格為3.56元/公斤,到10月中旬已經上漲至3.94元/公斤,截至12月24日,國內主產區生鮮乳價格周價格為4.06元/kg,同比上漲6%。
不僅如此,12月,全球最大的原料供應商新西蘭奶業巨頭恒天然也提高了收奶價,將價格從每公斤乳固體6.30-7.30新西蘭元上調至6.70-7.30新西蘭元。
恒天然首席執行官Miles Hurrell表示:“中國買家的購買需求強勁,特別是他們對全脂奶粉的需求,是推動原奶收購價格上漲的的關鍵因素。”
奶價上漲,部分受政策紅利影響。
早在2018年,農業農村部、發展改革委等9部門日前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奶業振興的若干意見》提出,建立完善以奶農規?;B殖為基礎的生產經營體系,提振乳制品消費信心,力爭到2025年全國奶類產量達到4500萬噸。
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也明確提出國辦奶業振興意見重要指標,即奶源自給率保持在70%以上。
也有機構表示,新冠疫情激發了民眾對于喝牛奶增強抵抗力的認知,進一步增加了消費需求。與此同時,過去幾年國內奶牛存量逐年下滑,在2019年達到最低點,供給處于低位而需求在短期內增加,這是此輪奶價上漲的主要原因。
隨著奶價水漲船高,奶牛養殖行業也隨之擴大。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12日,我國今年新注冊奶牛養殖相關企業957家。
乳業專家宋亮表示,奶價上漲會加重乳企的生產成本,抵消企業凈利潤。但同時會促進乳企加強對上游奶源的控制,調整產品結構調整,調配國內外資源以此降低成本。
奶源爭奪戰上演
在奶價上漲的大背景下,乳企或是通過并購、參股,或是擴產的方式,以此實現對于上游的控制,保障奶源價格穩定。
今年7月,蒙牛增持認購中國圣牧成最大股東,隨后,伊利加持中地乳業,成為后者二股東。
兩家龍頭乳企你爭我趕的趨勢也帶動了整個行業的風向。9月,中國飛鶴(06186.HK)也加入到“搶牛大戰”,超30億港元入主原生態牧業。
而日薄西山的輝山乳業也由越秀集團接手重組。
此外,伊利參股公司優然牧業也于今年11月末在港交所披露招股書,即將奔赴資本市場。
宋亮對藍鯨財經記者表示,奶源的競爭主要緣于三個因素,首先是奶源的緊張,乳企對奶源的需求凸顯;其次,乳業響應國家政策加強農業建設,即投入奶牛養殖業的建設和經營;此外,目前國內乳企在大力發展低溫乳產品,使得生產必需的生鮮牛乳缺口加大。因此乳企需要通過收購或并購進一步控制奶源。
“未來乳品企業的競爭是全方位的,特別是供應鏈體系的競爭,如奶源的競爭,通過并購的方式獲得奶源,能夠進一步保證奶源的質量和數量,并有效的降低成本。此外,由于國外形勢的不確定性,再加上響應國家 ‘經濟內循環’的戰略,出于這方面考量,伊利蒙牛接連出手,以保障未來5-10年內奶源供應。”宋亮表示。
有業內人士指出,從整個行業來看,目前國內的優質奶源基本被瓜分,龍頭企業的奶源爭奪已經接近尾聲,以上市的大型奶牛養殖企業為例,現代牧業、中國圣牧已成為蒙牛的囊中之物,且蒙牛還投資了富源牧業,賽科星、中地乳業則被伊利收編,只剩黑龍江和新疆地區還有一些大牧場如輝山乳業等在獨立運營。
低溫鮮奶賽道火熱
搶牛大戰逐漸升級的背后,是日漸火熱的低溫鮮奶賽道。
萬和證券在研報中指出,常溫市場已趨于飽和,目前常溫奶板塊已經從銷量驅動轉變為產品高端化及結構優化驅動。疫情以來,高品質乳制品需求隨之上升。相比常溫奶,低溫奶因使用不同于制作常溫奶的巴氏殺菌技術生產,保留了更多原奶中的活性物質、蛋白以及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健康營養價值更高,更受消費者青睞。在飲用方面,消費者也開始更多偏向選擇香味及口感更好的低溫奶。
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經營低溫奶產品的企業數量已超過400家,其中區域龍頭乳企的低溫奶增速達到了20%左右。據近期發布的一份《低溫奶趨勢白皮書》顯示,低溫鮮奶品類成長速度是乳制品行業的近10倍。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梁銘宣表示,國內低溫奶與常溫奶的消費比例為3:7,而歐美發達國家這一比例為6:4。這也意味著,低溫奶存在潛力巨大的發展空間。
據了解,目前除光明、完達山、新希望、衛崗等傳統企業外,伊利、蒙牛、君樂寶等都已經在此領域推出自己的產品。
宋亮指出,低溫奶行業已經刺刀見紅,開始了軍備競賽。隨著伊利、蒙牛兩大巨頭的進入,未來5-10年巴氏奶市場格局會被改寫。
中國食品分析師朱丹蓬也進一步表示,隨著低溫鮮奶競爭升級,優質乳源已經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朱欣悅)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