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棄的”與“被期待的” 海南新生之后,放手一搏
在做深做實“兩區”建設、推進北京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在北京自貿區全面落地的寶貴窗口期,北京商報特別策劃一組系列報道,聚焦自貿區的啟航與成長。通過實地調研,講述海南、深圳與上海自貿區三個先行樣本因地制宜的發展故事,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治理經驗與制度創新。同時,聆聽來自北京自貿區三大片區頂層設計者和親歷者的權威聲音、來自區內企業的一線聲音,搭建政策制定者與企業間的信息橋梁,為北京自貿區的遠航出謀劃策。
海口科技大道,雨污水管道改造工程已經開工一年有余。簇擁在黃泥道路、爛尾樓和平價超市中,四棟嶄新的銀灰色大樓——海口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已經建造完畢,等待正式啟用。一如已經畫好了藍圖的海南,只待著墨。藍圖之于海南并不陌生,從海南經濟特區到海南國際旅游島,建省以來的30余年,期望與失望反復折磨著這個海島,教訓與經驗積土成山。事不過三,當自貿港的圖紙全面鋪開,沒有誰比海南準備得更好了。
這里是海南
國科中心的四棟大樓并不孤獨,因為有人比它們更期待正式啟用的那一天,比如來自上海的創業者虞杰毅,他是目前這四棟樓里唯一的辦公者。下午3點,虞杰毅還沒來得及收拾資料,就著急出門談項目了。從每周一節的人工智能課程起步,游學路線、馬術賽艇,他已不止一次暢想過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同樣是海南本地人的楊帆,想法和虞杰毅一樣,覺得這個島的未來不只悠閑,畢竟做著公務員工作的她就忙得不像個本地人,加班到晚上10點是常態,當有重大項目需要開會研討時,則需要好幾天連軸轉。
他們的忙碌被同一個詞串聯——“自貿港”。
2020年12月25日,《海南自由貿易港法(草案)》已經提請審議,史無前例。
2018年4月13日,“海南是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地理位置獨特,擁有全國最好的生態環境,同時又是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具有成為全國改革開放試驗田的獨特優勢”,一句話定下了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基調。
楊帆負責的是洋浦國際經濟開發區的招商工作。作為海南自貿港的11個園區之一,洋浦的優勢可以用8個字概括: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大量機遇也由這8個字展開,比如加工增值30%進入內地免關稅,允許在保稅港區內建設經營性場所等等。
當然不只是洋浦,在整個海南,創新的機遇早就蘊藏在了各項政策中。海南省委深改辦(自貿港工委辦)副主任李宇飛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自“4·13”以來,海南已累計發布10批103項制度創新案例。其中,既有優化營商環境的嘗試,在全國率先推行商事登記“全省通辦”制度;也有因地制宜的選擇,如全國率先實施境外游艇入境關稅保證保險制度,大幅降低境外游艇入境成本。
在各項制度和政策的紅利之下,企業自然趨之若鶩。海南國際經濟發展局副局長、洋浦國際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武川給出了一組數據:從2020年6月到11月之間,已經接待來訪的企業超過2000家,已經簽約落地了價值206億元的26個項目。
楊帆坦言,現在每家想進洋浦保稅港區的企業都需要經過財政局、稅務局、環保局等多個部門的輪番考問,“地就那么多,園區肯定要優中選優”。
底氣背后是獨一無二的優勢。按照海南最新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十四五”時期,海南將適時啟動全島封關運作。封關運作是世界各自貿港的通行運作模式,即在一定的區域內,按照“境內關外”的模式進行監管。
“全島一線放開后,海南就會變成全國最大的‘海外倉’。對于跨境電商來說,租金、人力、成本上都有很大的優勢。”海口綜合保稅區負責人坦言。
這或許也是虞杰毅即便單槍匹馬也要先闖闖的原因,空白的市場加上高水平的開放,讓在海南造夢更容易了。
“被嫌棄的”與“被期待的”
接踵而至的創業者、趨之若鶩的各類高精尖企業,這在過去的海南是不敢想的,“產業空心化”與房地產泡沫總在回憶里。
1988年,海南獨立建省,并成為全國唯一的省級經濟特區,在最特殊、最靈活、最優惠的政策下,“十萬人才下海南”的經典一幕上演。
紛至沓來的熱錢砸暈了海南。到1992年,海南的房價從1500元/平方米迅速躥升到5000元/平方米,1993年更是達到7500元/平方米的巔峰。
1993年,伴隨著調控新政的出臺,潮水退去,過度依賴房地產的經濟也遭遇了釜底抽薪, GDP增速大幅下滑。2009年,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啟動,歷史重演。后來,海南史上最嚴房地產調控政策出臺:全島島外客戶以家庭為單位限購1套,島外客戶購房首付至少70%等等。事實證明,海南的這次狠手立竿見影。
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看來,海南面臨的發展條件和機遇已經今非昔比。海南有了新的定位、新的標準、新的要求。“海南有了明確的產業發展目標,基于總體方案,就是重點發展旅游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生態、環保標準非常嚴苛。而且房地產不會是海南的支柱主導產業。”
如張建平所說,海南的產業開始多變。啟迪之星孵化器在海南的首站選在了儋州,不只是儋州業態的轉變,在海南的每塊地盤,清晰的業態藍圖早已經畫好。比如三亞認定了三大主導產業——旅游業、高新技術業、現代服務業;洋浦規劃了港航物流等四大主導產業;樂城則直接命名為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
李宇飛提供了一組數據:截至2019年底,服務業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5%左右,12個重點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5%。非房地產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的比重超過60%,基本擺脫了“房地產依賴癥”。
“最后一次機會”
海南鉚足了勁兒,似乎把“自貿港”三個字視為最后一次的翻身契機,每寸土地都在拼命釋放誘惑。但能否落實,仍然是外界的最大擔憂,
海南用實際行動證明,這次不是玩虛的。2020年3月,艾爾建的一款青光眼導流管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注冊批準,成為國內首款使用境內真實世界數據的醫療器械產品。在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宣傳部長閆路愷的印象中,此前企業普遍持觀望態度。而在艾爾建的案例之后,樂城第二批臨床真實世界數據應用試點申報數量增長了292%。
正因如此,閆路愷對樂城的吸引力信心滿滿,“吸引專家和病人最大的魅力,就是只有樂城可以用到全球最新的藥品和器械”。而就在他接受采訪的當天,全球18家知名藥企CEO正在樂城開會,盯上的正是這里對漫長藥監審查體系的突破。
根據李宇飛的說法,為加快政策紅利落地實施,海南正在聚焦最關鍵、最核心政策的狠抓落實。比如,企業和個人所得稅兩項15%優惠政策已落地實施;在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便利方面,進口原輔料、進口交通工具及游艇等兩張“零關稅”商品正面清單,海南自由貿易港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已陸續出臺,其余“一負一正”兩張進口商品零關稅清單、放寬市場準入清單、鼓勵類產業目錄等一批關鍵政策正在加快落地。
比如優化營商環境,這已經深深刻在了每個園區的標語中。三亞投資促進局專門設立了后勤服務小組,為企業提供從工商注冊、稅務登記、人才補貼申請、住房問題等一站式服務,“我們提出的口號是‘讓企業不跑一次’”。
作為儋州土生土長的漁家妹子,海產品牌海殿堂的創始人陳子鈺感受最深刻的也是這一點,“現在儋州已經可以做到一個窗口把所有業務辦完,這是最實在的”。
30年前,“十萬人才過海峽”,30年后,人才仍然是這個海島的渴望。在采訪中,閆路愷特別希望能重點提到樂城對醫生團隊的歡迎,在他看來,醫生背后有大量的流量,“我們提出了一個詞——‘銀絲經濟’,就是歡迎退休的老醫生到海南來繼續發光發熱”。
陳子鈺也有自己的期待,希望政府能多引進一些電商方面的人才,她的朋友圈已經打出了招聘啟事,她的海產品想要進一步走出去,還得靠電商。
對于人才問題,李宇飛回應稱,海南制訂了到2025年“百萬人才進海南”的行動計劃。2020年,海南共推出了6.5萬個崗位面向全球招聘,已正式簽約超過5萬人。
當然,在海南的藍圖里,2025年不只有百萬人才,還將有跨海高鐵、全島封關以及完善的政策制度體系,共同組成海南自由貿易港的精髓。
海口國科中心啟用的日子越來越近,陳子鈺剛剛在海南冬交會上展示了海產品,新一屆的儋州馬拉松已經開跑,嫦娥五號不久前在文昌發射場奔向月球。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來者,都在日復一日的期待中為這幅藍圖一點點著色。(湯藝甜 王晨婷)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