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發展,邊規劃” 深圳自貿區“特區中的特區”
【編者按】在做深做實“兩區”建設、推進北京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在北京自貿區全面落地的寶貴窗口期,北京商報特別策劃一組系列報道,聚焦自貿區的啟航與成長。通過實地調研,講述海南、深圳與上海自貿區三個先行樣本因地制宜的發展故事,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治理經驗與制度創新。同時,聆聽來自北京自貿區三大片區頂層設計者和親歷者的權威聲音、來自區內企業的一線聲音,搭建政策制定者與企業間的信息橋梁,為北京自貿區的遠航出謀劃策。
回望過去的40年,深圳猶如一面鏡子,映射出中國經濟體制的調整變遷、市場基因的養成與發育,神奇地對照出區域發展的低谷與高潮。起初,特區之“特”,主要在于政策優勢。后來,特區之“特”,主要在于市場活力。如果說深圳特區之于全國的意義是改革的“拓荒者”,前海蛇口自貿區之于全國自貿區的特殊意義,將是開放的突破口。這里盤踞著中國經濟最耀眼的明星企業,也蘊藏著海量的創業新秀和創業者。他們各有特色、敢闖敢干、打破陳規,具有極強的市場競爭意識和國際化視野,與各種力量博弈,不達目的不罷休。
投石問路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焱信為民”App首頁寫道。
“焱,有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意思。”洪緯是焱信為民創業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焱信為民”)的創始人。公司面向創業者的社群平臺,是最早入駐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的港企之一。
1997年,洪緯離開香港前往深圳創業,在他看來,深圳就像是一扇通往大陸的門,對面是13億人的大市場。在此后的20余年間,他輾轉于保險產業和銷售服務對接平臺間。“之前一直是自己摸索,從租房子到去人才市場招聘,2015年有個香港同鄉告訴我前海有個企業孵化基地,很多港企都在里面,或許能幫上忙。”
彼時正值夢工場計劃開展新的平臺項目,洪緯填了報名表,很快收到面試邀請。“場面很隆重,面試官里有幾位是上市公司的總裁。我們彼此交流了一下創業的想法,然后我拿到了offer。搬進來那天,夢工場給我發了一把‘大鑰匙’的模型。”
交鑰匙的儀式感一直復制到了今天。2020年12月7日,夢工場二期的啟動儀式上,依然有這個有趣的環節。在夢工場的助力下,洪緯也沒有放棄創業資源的積累。最終在2019年,這款名叫“焱信為民”的軟件重出江湖。
目前,正處于第三次創業期的洪緯拿到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已向夢工場提交了租金減免和補貼申請。“相較以前辦公的地點,夢工場補助后的價格便宜很多。如果香港團隊來創業,第一年租金減免能達到八成,還有創業補貼,每年可以減不少錢。”
據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事業部品牌活動策劃高級經理杜鑫介紹,當前夢工場為港澳青年提供的扶持政策包括租金減免、創業資助、住房支持、拎包入住以及一站式創業服務等。
從1/468到1/12500
“從城市上空向下俯瞰,夢工場所有樓宇的形狀剛好湊成一個大大的‘夢’字。” 杜鑫說。截至去年11月末,夢工場已累計孵化團隊468家,包括港澳臺及國際團隊236家、高層次人才團隊5家和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0家。
采訪洪緯的前一天,也是夢工場二期工程啟動的日子。當天開園儀式請來了舞獅隊,按照港人的習俗,沉睡的舞獅被德高望重的人用毛筆醮朱砂點睛后將被喚醒,醒獅則會帶來好運。
“六年前的今天是夢工場一期落地的日子,今天已經是二期開園了,這次又有首批4家孵化機構和32家港臺創業團隊入駐。”杜鑫說,前海蛇口自貿片區覆蓋領域眾多,分工各不相同,按照前期規劃來看,夢工場更多扮演著服務各路港澳臺及大陸創業團隊“店小二”的角色。
隨著《前海深港合作專項行動計劃(2018-2020)》《關于支持港澳青年在前海發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落地。前海先后推出100余項惠港政策,累計面向港企出讓土地占比43.2%,建成深港青年夢工場、深港設計創意產業園、前海深港創新中心、深港基金小鎮等平臺。
2015年4月27日,深圳前海蛇口自貿區掛牌成立,自此橫亙深圳河道兩岸的羅湖橋“寬了”,也迎來了大量港資進駐。
據統計,在自貿片區落成半年后的2015年底,片區內港企達2313家,到2019年底,前海注冊港資企業累計達1.25萬家,注冊資本1.32萬億元,2019年度實際利用港資36.47億美元,占比87.6%,港企作為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經濟支柱作用顯現。
“這邊有個口號叫 ‘來了就是深圳人’,它很像一個盛放流動人口的容器,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這里做事,各種邊界被打破了,組合到一起就會產生一些奇妙的效應。比如我們經常開玩笑說,一條粵海街道能比肩美國一個科技城,產業之間有強大的內部循環能力。”洪緯說。
“家門口”的生產線
正像洪緯所說,作為園區內硬科技企業的工匠社早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體系,通過就近取材在五年內迅速擴張并完成B輪融資。
“對于我們這種機器人或者智能硬件公司來說,它的供應鏈布局非常接近。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充分利用珠三角區域豐富的供應鏈體系,降低自己的管理和投資成本。”工匠社創始人招俊健說。
距離洪緯公司不遠處的工匠社,是一家集成機器人技術研發和生產的科技企業,創業的初衷源于招俊健從小的愛好。2015年企業創辦至今,工匠社從一個由4人組成的工作室變成一家擁有百名雇員的企業。
招俊健多次把自己比作“草根創業者”,采訪過程中,產品經理出身的他仍最擅長講產品。“我的職能很像產品經理,收集、分析用戶反饋,總結出一些共性的需求然后實現產品改良、迭代。”作為土生土長在大灣區的競技格斗機器人,其供應商全部實現就近取材,有助于企業掌握自己的核心供應鏈。
2019年,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曾在機器人創新與發展論壇上表示,深圳在全國已成為機器人產業鏈最完整的城市,部分核心零部件已能與海外知名品牌抗衡。截至目前,深圳機器人行業產值已過千億元,獨立發展為當地戰略新興產業。
九層之塔,起于累土。去年疫情來襲,身處完備的供應商富礦加上天長日久的業緣積累,片區企業順利實現跨行救急。深耕戶外運動設備的前海胡桃科技有限公司在10天內設計、生產出智能熱成像測溫機器人,收獲上千份訂單。
截至目前,深圳在通信、汽車電子、計算機及外圍接口、消費類電子、光電、儀器儀表等領域,均已構建了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
“邊發展,邊規劃”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也是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建成五周年。據統計,過去五年來,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注冊企業增加值上漲幅度達1.5倍,經濟密度居全球前列,每平方公里平均產出稅收18.61億元。
“邊發展,邊規劃。”在采訪過程中,無論是頂層設計參與者、城市一線的親歷者,還是來自天南海北的建設者,不止一次提到他們眼中的深圳發展“路徑”。這條路徑看上去似乎冒險有余,沉穩不足,卻為深圳創造了更多機會和驚喜。
“如果問我深圳的改革基因是什么,我可能會選擇‘創新’‘效率’和‘活力’。”前海管理局副局長袁富勇說。
1980年,蛇口工業園區主任袁庚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口號被做成一塊巨大的標語牌,矗立在港務公司門前,“效率至上”也就此被注入深圳的發展基因。
“舉個例子,前海率先試點全流程網上商事登記,實現了企業‘零跑動’辦照,企業辦理營業執照和外商投資備案回執時限從自貿區成立前的20個工作日減少到1個工作日。2019年,企業設立審批時限繼續壓縮至幾十秒內。”袁富勇說。
如今,制度創新已成為片區營商環境優化的核心基礎并形成“前海模式”。據統計,片區已累計推出573項制度創新成果,領域覆蓋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金融創新、法治創新、事中事后監管等。其中,全國首創或領先達226項,全國復制推廣58項,全省復制推廣69項,全市復制推廣165項。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