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督察 多地加碼布局碳達峰工作
“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被2020年12月中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列為2021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之一。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梳理注意到,其實多地早已積極行動,為碳達峰相關工作進行布局。
例如,2020年11月26日,在江蘇省生態環境系統應對氣候變化“十四五”規劃工作會議上,各設區市代表圍繞江蘇省2025年碳排放達峰目標等提議,在政府層面成立碳達峰專辦;優化碳排放統計和考核指標體系;加大省級財政支持力度;強化基礎能力建設;充實“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文本內容。同年12月份,廣東省發布《中共廣東省委關于制定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在“推動綠色發展,建設更高水平的美麗廣東”方面明確,“制定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推動碳排放率先達峰”“構建碳排放和大氣污染物協同防控體系,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推進用水權、用能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督察”。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中西部與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明顯差距,因此碳達峰在全國的布局必然要依據經濟基礎和碳排放情況進行差異化安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指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因此,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應將在發展清潔能源、建設低碳城市等方面發揮帶頭作用。”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各地做好碳達峰工作關鍵是促進發展方式轉變,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包括調整能源結構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清潔能源比重和使用效率,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同時還要倡導低碳消費和生活,保護好生態環境,切實走可持續發展的路線。
那么,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究竟有何重要意義?董忠云認為,從我國自身發展情況來看,我國已告別簡單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增長模式,轉向追求高質量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的內涵就是更加關注追求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與平衡,降低碳排放,保護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追求更美好生活的需要,對我國經濟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在劉向東看來,推進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作為《巴黎協定》的簽署成員國之一,中國近些年積極貫徹落實自主減排承諾,優化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主動在氣候變化國際治理中發揮領導作用。因此,加快推動碳達峰和碳中和工作既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履行國際承諾的重要舉措。
談及下一步在做好碳達峰工作方面還需如何發力?董忠云表示,推進碳達峰的重點工作要和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總體趨勢相結合,即能源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同步推進、相互促進。第一,對傳統高污染、高耗能產業要提升環保要求,鼓勵企業通過提質增效來實現集約式發展。第二,要積極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包括大力發展光伏、風電等可再生清潔能源,推進能源生產端的結構優化,同時,通過發展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第三,應充分利用金融市場,進一步完善針對碳排放的定價機制,令碳排放造成的自然成本和社會成本轉化為經濟成本,進而通過碳交易等市場化手段鼓勵企業節能減排,促進碳排放總量和強度的逐步減少。(楊潔)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