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北京商業發展政策劇透 孵化品牌擴展消費新邊界
提出總消費概念及統計方法、搭建起“兩區”“三平臺”新開放格局、區域性市場疏解完畢……2021北京商業品牌大會暨2020年度(第十六屆)北京十大商業品牌評選揭曉活動在北京日報App、北京時間、快手、抖音、千龍五大直播平臺舉行時,北京市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閆立剛對“十四五”北京商業發展政策進行了獨家劇透。
孵化品牌擴展消費新邊界
更多的品牌讓消費市場愈發活躍。閆立剛表示,北京市將實施消費品牌培育行動,建立新消費品牌培育、發展、保護機制,進一步開放平臺、開放空間、開放場景、開放資源。
具體而言,北京將建設新消費品牌孵化示范區,推進互聯網平臺為品牌賦能,打造知名品牌與新興品牌共生共融、商品消費品牌和服務消費品牌共同支撐的北京新消費品牌矩陣。
消費品牌化也意味著消費品質化升級。與此同時,閆立剛提到,北京將不斷擦亮“北京消費季”品牌,開展消費專項活動和商業服務業技能大賽。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北京消費季期間,活動方組織國內外100余個高端生活方式品牌參加,新品首發活動涵蓋新國潮智能產品、文創產品、美妝飾品、服飾、珠寶、腕表、汽車等多種品類,豐富商品供給。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北京消費季期間,實現銷售額135.2億元,拉動杠桿14.8倍。
品牌的增加也顯示出北京消費市場的吸引力。自2019年以來,北京市鼓勵首店進駐北京。同時,北京發揮首店經濟優勢,吸引國際優質品牌首店、頂尖設計機構和人才聚集。CBRE世邦魏理仕近日發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北京房地產市場回顧及展望》顯示,在“首店經濟”政策的鼓勵下,去年全年有31個國際品牌首店入駐,其中餐飲類占32%。
品牌首進的戰略選擇會從城市的綜合指標著眼,考量該城市的區位優勢、資源條件、商圈氛圍、品牌展示空間、營商環境以及其他微環境因素。首店進駐可以幫助城市通過品牌的“聚集效應”來提升商業影響力,進而持續推動北京的商業創新,促進消費市場國際化、品質化發展,激發時尚消費、品牌消費。首店作為區域內的新事物具有引發消費者獵奇的吸引力,能夠制造傳播話題并在積蓄流量上具備絕對優勢。
消費分級廣域級地標形成互動
消費地標間的互動將激發北京消費市場。閆立剛介紹,北京將在重點區域優化商業空間布局。例如,落實《北京市商業服務業設施空間設施布局規劃》,合理布局建設廣域級、區域級、地區級、社區級四級商業中心,研究在京南、西北、東南、西南等地規劃廣域級消費中心,打造區域商業新地標,從而彌補區域商業設施供給短板,疏解城市中心人口、交通壓力,輻射境外、外埠購物人流。
閆立剛表示,目前,廣域級分別為,南部的大興國際機場、東北部的首都國際機場、東南部的環球影城,接下來北京市將在西南、西北范圍謀劃國際消費樞紐,努力形成國際消費中心的新地標。
除此以外,閆立剛提到,北京存在便民商業網點城鄉發展水平不一的情況,社區級消費網點建設不斷獲得政策扶持。去年12月,北京市商務局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社區商業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措施》中提到,推進連鎖便利店試行“一市一照”,探索設立移動餐飲售賣車、智能廂式便利設施、蔬菜直通車等非固定網點,優化營商環境,為社區商業布局提速。
閆立剛表示,五年來,北京區域性的市場和物流中心已經基本疏解完畢。在批發業態疏解的同時,北京社區商業網點不斷增加,五年來,建設提升基本便民商業網點6607個,全市基本便民商業服務功能城市社區覆蓋率達到98%。
社區商業發展日漸規范化,北京建立了蔬菜零售等11個行業(業態)的標準規范體系,在連鎖便利店推廣搭載銷售簡餐、非處方藥品、代收洗衣等綜合便民服務項目,推廣規范化社區蔬菜直通車372輛。
科技賦能傳統商業轉型
消費領域投資井噴式發展,不斷涌現的新模式將在未來提供大量的優質投資機會。閆立剛提到,要利用科技賦能激發商務活力,拓展社交電商、網絡直播帶貨、云逛街等消費新體驗。北京還將推進“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鼓勵推廣移動菜籃子、無接觸配送等新模式,帶動更多商貿流通企業、老字號企業創新轉型。
與此同時,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餐飲業數字化轉型也迫在眉睫。北京將探索餐飲業數字化轉型路徑,推動餐飲商戶開展經營管理、營銷推廣、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數字化改造,提升數字化運營水平。支持探索數字貿易的發展,為商業服務業、傳統模式的升級、傳統商業街區商圈改造提升創造動力。
同時,閆立剛提到,北京市利用消費市場為科技創新提供需求空間和應用場景。深挖市場需求,倡導智能消費,以需求牽引供給,助力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數字化、智慧化已經成為城市、商圈發展的方向。商圈等作為重要的城市符號,既有文化內涵屬性,又是最受關注的商業空間,人流、商品、設施匯聚。人流、商品、設施之間的連接,除了依靠物理形態外,數字化形態將是大勢所趨。商街數字化將首先打通人和商品的連接,例如商戶信息等,以增強品牌傳播力和消費選擇便利性,未來還應逐步拓展人與人、人與設施、商品與設施之間的數字化連接方式,使其完成全面數字化,最終成為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商報記者 王維祎(王維祎)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