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體系仍不完善 誰來拯救帶娃最難的“2.5歲”
隨著北京市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完成和“十三五”收官,北京市學前教育建設正邁上新的臺階。1月22日,在北京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上,北京商報記者對市政協委員、北京市西城區棉花胡同幼兒園園長李建麗進行了專訪,面對全國嬰幼兒在各類托育機構的入托率僅為4.1%、城市3歲以下嬰幼兒入托率不到10%的托育現狀,李建麗建議,北京市要加快推進3歲以下嬰幼兒托育服務體系建設,由衛健委牽頭主導,社區發揮重要作用,有關部門和公立園等機構來整合力量協調。
3歲前帶娃成負擔
據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目前共有1.13億0-6歲學齡前兒童,0-3歲嬰幼兒有6000萬人左右,其中1/3的嬰幼兒所在的家庭有托育需求。調查顯示,全國嬰幼兒在各類托育機構的入托率僅為4.1%,城市3歲以下嬰幼兒的入托率不到10%。同時,目前我國0-3歲嬰幼兒的照養職責和任務主要在家庭。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城市家庭中,對嬰幼兒在工作日進行托育的需求不斷增長,并呈現需求多元化的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二胎政策的推進讓以往的家庭自負式的育兒模式難以維持,家庭對托育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由此我國托育服務面臨的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失衡等問題更為凸顯。而托育服務體系的嚴重缺位已成為我國城市地區嬰幼兒家庭面臨的共性問題。
何琳和陳婉是大學同學,兩人又在同一年生了娃,何琳家的兒子比陳婉家的二女兒大兩個月,所以兩人經常在一起交流育兒經驗。
“除了月子里,對于媽媽來說,最艱難的就是孩子2-3歲這一年,特別是2歲半到上幼兒園前。”何琳和陳婉的一個共識,就是現在的寶寶營養好,“80后”“90后”的父母比較開放,寶寶們到了2歲以后無論是大運動還是語言發展、認人識物都有了明顯的提升。“不是都說可怕的2歲、瘋狂的3歲嗎?這個階段家里老人能幫上忙的還好,幫不上的要么依靠育兒嫂、保姆,要么媽媽就得犧牲在家照顧孩子。”
陳婉家門口的社區活動中心辦了一個托育中心,每個月1500元,每天半天,一個班6個小朋友兩個老師,早上8點前把女兒送去,中午12點接回來。
“別看只有半天,但對于我們這種雙職工、二胎家庭、老人年紀又比較大的家庭太有用了。”陳婉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自己的公公婆婆和爸爸媽媽都超過了70歲,大女兒上小學高年級,基本能自理,小女兒兩歲以后能跑能跳,老人如果自己在家看一天,確實壓力很大。送到托育中心,中午吃完飯才接回來,到家玩一會兒就睡午覺,下午再玩一會兒自己或者先生就下班回家了,老人的壓力和自己的緊張頓時減少了不少。“其實如果送一天,這么小確實還有點舍不得,小區這個半天正合適。”
與陳婉相比,何琳就沒這么便利的條件。在兒子2歲以后,用她自己的話說自己以家為中心,把5公里內的早教中心、托育中心考察了個遍,最后送到了一家自認為最高端、最貴的托育中心體驗。
“基礎會員費2萬元,一買課包就是3萬元起,每節課40分鐘,老師全是英國人,聽著特別高端。”盡管如此,何琳的兒子還是遇到了困難。“距離家有點遠,開車要半個小時,如果我們不跟著,老人很難堅持,更重要的是,這種早教班式的托育中心陪上、陪學的方式,無法解脫家長。”硬著頭皮堅持了一個月后,何琳放棄了送娃,將自己家原來的育兒嫂請回來,跟老人一起帶孩子。
兩個媽媽直言,這一對小朋友上托育中心和不上托育中心的,除了對家長的負擔外,更重要的是上幼兒園前的適應能力的差別。“陳婉的女兒從托育中心出來后,無縫對接了幼兒園,根本不需要適應。我兒子就不行,到現在上完一學期了,還是每天嚷嚷著不想上幼兒園。”何琳坦言,相比于自己,二胎媽媽陳婉在送娃去了托育中心后,反而顯得更為輕松。
托育體系仍不完善
“0-6歲兒童的托幼一體化建設其實在很早之前就提出過,目前北京市3-6歲學前教育的三年行動計劃已經圓滿收官,并取得了預期的效果,解決了入園難的問題,實現了普及普惠,現在也在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優質安全的目標要求繼續推進。相比之下,0-3歲的托育體系亟待建設。”李建麗談道。“據我了解,超過半數的家長都有對3歲以下嬰幼兒托育的需求。”
2019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曾印發《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中指出,衛生健康部門應負責組織制定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政策規范,協調相關部門做好對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的監督管理,負責嬰幼兒照護衛生保健和嬰幼兒早期發展的業務指導。
李建麗直言,盡管《指導意見》里要求,到2020年,圍繞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政策法規體系和標準規范體系應當實現初步建立,同時,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也應當建立起來。更明確提出衛健委要牽頭協調十幾個部門來完成這項工作。“但據我了解,絕大部分城市都沒有落地細則,以北京為例,目前尚未特別制訂計劃來推進0-3歲的托育體系建設。”
特別是從公辦機構的角度講,李建麗指出,現下北京市公辦托育機構少之又少,市場上的機構以民辦早教機構、民辦親子機構或一些早教托育項目為主。“目前在0-3歲托育領域的政策辦法、指導意見其實都已經非常明確了,但在具體落地的過程中,還存在較大的隨意性,有關部門要通過協調,設立明確的工作目標,一定要把這方面的機制建立起來,滿足家長的需求。”
社區機構最關鍵
“推進3歲以下嬰幼兒托育服務體系建設和規范早期教育機構辦學行是應該同步推進的,這一點上,北京有條件在優質化學前教育體系建設上更進一步。”李建麗建議,政府應組織專家團隊,研究制定托育服務體系發展方案和設置標準,出臺相應指導意見,做好主體制度和配套政策的完善與落實工作。
“衛生健康委作為政府主管的托育服務部門,完善并建立托育服務的各項制度和管理機制,統籌協調考慮地區實際情況,建章立制完善并推進0-3歲嬰幼兒托育服務體系的規劃、建設、發展等各項工作。”李建麗指出,在建設嬰幼兒公共托育服務體制機制中,國家衛生健康部門要牽頭負責,同時與教育、公安等17個部門協同合作,共同對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進行指導、監督和管理。
在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李建麗提出,社區要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發揮出近地優勢,“社區是實施嬰幼兒托育服務最合適的基礎陣地,社區可以建立0-3歲嬰幼兒社區教育中心或者社區嬰幼兒托管點,為嬰幼兒提供托育服務。也要鼓勵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為職工提供托育服務。”
在公共早教托育體系之外,以民辦、企業為主的早教托育機構發展情況如何?以主打老師到家業務的機構摩爾媽媽為例,其品牌公關負責人李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國內的早教市場還有很大發展空間。“以我們機構為例,我們的業務開展就依托在社區場景里,如果有正確教育理念和工具的支持,社區場景中,能夠讓孩子獲得最合適的教育支持。”
對于課外的早教機構,李建麗呼吁,要出臺專門針對嬰幼兒早期教育服務的法律要求、行業規范、服務標準等文件政策,建立起針對嬰幼兒早期教育服務質量的科學評估體系以及監督管理保障。“加強監督,規范辦學行為,一定要加強對機構辦學場地、相關課程和教材內容的審查。如果能盡快制定早期教育服務準入標準和規范,以及審批、發證、監管、評估、懲處、退出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都能為早期教育服務提供法律保障和支持,使早教服務機構朝著規范化、標準化方向發展。”(程銘劼 趙博宇)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