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江蘇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出臺 海上光伏或成新興巨大市場

2022-07-11 08:14:49來源:江蘇經濟報  

日前,省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正式印發實施《江蘇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一《規劃》為江蘇和全國能源業界關注已久,自去年上半年的“征求意見稿”發布至今,歷時一年有余,經過了多輪修改完善。《規劃》發布短短數日,在國內、省內可再生能源產業界產生了巨大反響。

根據《規劃》,截至2021年底,全省可再生能源累計裝機4443萬千瓦,占裝機總量的28.8%。其中,風電逾1547萬千瓦,太陽能光伏1684萬千瓦,生物質發電242萬千瓦。江蘇海上風電裝機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光伏發電裝機位居全國第三,生物質發電裝機位居全國第四。全省能源結構漸趨優化,可再生能源替代作用日趨明顯。“十四五”期間,江蘇將穩妥有序推進風電發展,優化風電發展結構,重點發展海上風電,因地制宜發展光伏發電,全力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穩步有序開展海上光伏建設,加快推進“光伏+”綜合利用,多元化發展生物質發電,科學推進抽水蓄能開發。

作為國內經濟最強省份之一,江蘇能源需求強勁,既是能源消費大省,也是能源資源小省。長期以來,以煤電為主的能源結構,導致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空間日益縮減。在“雙碳”戰略目標下,能源開發與消費的綠色化已成為剛性趨勢。在這一背景之下,新近出臺的《規劃》明確了江蘇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哪些最新方向和目標?依據這些目標,江蘇可再生能源市場的新“藍海”何在?記者對此深入采訪,省內外專家學者與知名企業家進行了解讀。

數字背后

江蘇“風”與“光”:“十四五”再提速

《規劃》提出,到2025年,省內可再生能源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比重要達到15%以上。全省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6600萬千瓦以上,占總裝機比重超過34%,其中,風電裝機達到2800萬千瓦以上,光伏發電裝機達到3500萬千瓦以上,生物質發電裝機達到300萬千瓦以上。對比“十三五”規劃,五年周期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量目標有了大幅增長。未來四年,江蘇風電與太陽能光伏發電市場新增規模將再提速,對比國內主要沿海省份的海上風電開發目標,江蘇依然領跑。

江蘇近海淺水區風電開發已近飽和,業界期盼的近海深水區和遠海風電開發,《規劃》明確了方向與整體模式。即,按照“近海為主、遠海示范”的原則,通過技術引領、政策機制創新等多種方式,加快推動海上風電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全力推進近海海上風電規模化發展,穩妥開展深遠海海上風電示范建設。按照“統一規劃、統一送出”的思路,探索開展海上風電柔性直流集中送出、海洋牧場、海上綜合能源島、海上風電制氫、海上風電與火電耦合等前沿技術示范。有序推進陸上風電存量項目。為此,全省將建立海上風電資源競爭性配置工作機制,加大省級統籌資源力度。加快完成灌云、濱海、射陽、大豐、如東、啟東等地存量海上風電項目建設,形成近海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

此外,光伏發電仍將是全國綠色能源開發的主力。“十四五”新增光伏裝機目標,江蘇1800余萬千瓦,廣東約2000萬千瓦,浙江新增目標逾1200萬千瓦。在較小的國土面積上,江蘇光伏發電開發規模將繼續位列各省前列,且江蘇光伏電池組件產能、產量長期位居全國第一,也是全球的核心產地。

為實現上述目標,江蘇將進一步加快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發揮企業在智能電網裝備、光伏發電、海上風電、儲能系統等方面的技術優勢,加強可再生能源前沿技術和核心技術裝備攻關,加大新型電力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推進超大型海上風電機組研制以及高承載主軸承、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GBT)等各類電力電子器件、控制系統等核心技術研發和創新,開展深遠海海上風電勘察、施工及柔性直流送出等新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根據《規劃》提出的“十四五”目標,綠色能源產業“江蘇軍團”在全國版圖之中的比重將繼續提升。

有專家指出,長三角等地區主要承擔著新能源產業技術研發、高端設備制造功能,是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高地。從迄今公布的各省市能源規劃可見,國內各區域新能源產業都在加快提升規模和開發水平,以江蘇為代表的長三角區域,以廣東為代表的珠三角區域,這種變化尤為顯著。

企業反響

加速布局新業態 持續擴大產能

在不斷增強自主科技創新投入的基礎上,加速布局能源新業態,是眾多江蘇可再生能源產業龍頭企業的最新選擇。這與《規劃》提出的目標一致,實際上也是多年來江蘇這一產業可持續成長的必經歷程。

天合光能是國內光伏業龍頭企業,其董事長高紀凡認為,《規劃》出臺,江蘇可再生能源市場的所有企業都應加快轉型升級,適應并推動能源綠色轉型。他建議:一、國家把光伏技術創新納入國家重大創新體系統籌;二、大力發展儲能尤其是新型儲能系統,匯聚各方力量,不斷提升安全性和可靠性;三、加快發展特高壓,這對于增加清潔能源消納、提高清潔能源占比有重要意義;四、推動能源數字化,可以把太陽能、新型儲能、充換電、新型用電等能源技術與互聯網、大數據等智能技術相結合,構建智能化體系。高紀凡告訴記者,天合光能將大力布局儲能、特高壓、能源數字化等最新領域,這些領域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是全新的“藍海”。

國內光伏業后起之秀東方日升,近年來在常州市金壇區持續投資,發展迅速。該公司全球市場總監莊英宏認為,2025年江蘇光伏裝機目標3500萬千瓦以上,無疑是對江蘇光伏業界的重大激勵。2017年,東方日升一期項目僅用了6個月即投產。他告訴記者,今年5月,總投資逾50億元的金壇二期項目啟動,將進一步完善光伏電池片、光伏組件等產能布局,加快做大做強在江蘇的光伏裝備先進制造基地。

專家預測

海上光伏:未來四年的新興巨大市場

對于江蘇“十四五”可再生能源規劃,一些專家有獨到的解讀。

省能源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崔國華認為,海上光伏是新能源發展新的重要領域,發展潛力大、綜合效益高、生態環境友好。江蘇海上風電裝機規模全國第一,涉海面積較大,初步統計達3800平方千米,若在現有海上風電區域合理安裝海上光伏,一可充分利用現已征用海域,最大限度發揮其作用,二可為我省新能源大力發展提供廣闊空間,三可節約寶貴的土地資源。按照《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應當借鑒山東、浙江的做法,探索技術路線、加強研發創新、降低開發成本,有計劃地大力發展海上光伏。

為此,崔國華建議,首先要使各級政府部門及企業認識到江蘇實現《規劃》乃至“雙碳”目標的難度。江蘇土地資源十分寶貴,大規模開發陸上光伏不太現實,向海發展是新的“藍海”。由于海上光伏單位造價高,應參照山東省做法,給予財政補貼扶持,引導其迅速降本。其二,加快編制江蘇海上光伏實施規劃。以《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為基礎,對海上風電已開發及規劃的海域進行總體規劃,充分利用海域。其三,明確用海權的實施細則。鼓勵各市因地制宜探索利用已確權風電區域、養殖用海、鹽田用海區域,科學布局海上光伏發電項目。其四,科學確定儲能配置比例,明確電網接入要求。其五,加大技術的研發投入,迅速降低開發成本。目前,國電龍源、華能江蘇清潔能源等公司均已投入海上光伏的研發,但力度較小,示范作用不明顯,應出臺鼓勵政策,加快技術創新。海上光伏發電送出可以綜合利用海上風電送出通道。

崔國華告訴記者,海上光伏發電開發,應充分借鑒海上風電的發展經驗,成立省級協同機構,逐步推進。可以先選擇灘涂或潮間帶示范開發,再逐漸向深海發展。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