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互聯網 > 正文

部分直播帶貨演戲砍價 警惕直播帶貨的“低價售賣”陷阱

2021-01-07 13:22:11來源:工人日報   

據《新京報》1月5日報道,記者近日調查發現,部分直播帶貨套路滿滿,演戲砍價、哄抬價值。還有主播低價售賣三無日化產品,一些衛生用品生產商,甚至專門生產劣質濕巾,專供直播帶貨。有業內人士透露,“便宜貨”已成直播間引流手段,而消費者買回家的廉價商品可能過不了“質量關”。

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20年前11個月,電商直播已超過2000萬場,大量商品通過直播帶貨進入千家萬戶。與此同時,直播帶貨“翻車”事件頻發,內幕不時被曝光,此番直播“低價”黑幕,讓人震驚和憤怒。

主播也好,商家也罷,只有多一些實事求是、以誠相待,才能長久地贏得消費者。讓人遺憾的是,部分直播間主播和相關人員通過“表演”,營造“虧本銷售”的假象,以達到引流、促銷和謀取暴利等目的。

直播間這些“低價”推銷堪稱消費“陷阱”。表面上看,“低價”雖然意味較低的購買成本,但“低價”次品不一定能達到使用目的、發揮應有功效,甚至可能對消費者造成人身損害,實際上消費者并未真正省錢。

要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和電商直播市場的秩序,除了提醒消費者提高警惕,還應對坑害消費者的主播和商家亮出法治利劍。比如,直播間的演戲砍價、哄抬價值等行為,已經涉嫌價格欺詐,有違價格法、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精神和要求;而商家生產劣質產品、貼牌產品,主播推銷這類產品,可能違反產品質量法、民法典等。

每天都有數萬場直播在同時進行,加之直播間分散,給日常監管帶來不小難度。這也讓某些帶貨主播和商家心存僥幸,視法律為無物肆意而為。這種情況下,唯有多方合力才有望填平直播“陷阱”。

作為消費者,除了審慎識別直播間“低價”商品——核實價格、了解品質外,更要對違法侵權行為積極說“不”,及時向有關方面舉報相關商品和直播間,依法主動維權。

作為電商平臺,要嚴把直播帶貨“價格關”“質量關”。比如,事先制定嚴格嚴密的管理規則,采取相應技術監控手段,防范價格問題和質量問題;事中及時叫停違規直播帶貨活動;事后對違規主播和商家進行處理等。

不久前,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關于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再次對網絡直播活動中存在的假冒偽劣、虛假宣傳、交易數據弄虛作假等一系列問題亮劍,其中提出的發揮綜合執法優勢、強化信息共享與協調配合等措施,都有望對直播亂象形成更大的威懾。

此外,一些消費者提出的在電商直播間推行“一鍵舉報”、發布直播帶貨黑白名單等,也值得考慮。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