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互聯網 > 正文

Kindle關停:十年興衰,今朝落幕_世界微頭條

2023-06-30 16:28:53來源:Bianews鞭牛士  

Kindle中國電子書店正式停止運營。

6月30日,亞馬遜停止Kindle電子書的購買功能,用戶將無法再購買新的電子書;2024年6月30日之后,用戶將無法再下載已購買的電子書,但已經下載的電子書可以繼續閱讀。


【資料圖】

遙想當年,初入中國市場的Kindle改變了很多人的閱讀習慣,被一眾精英人士所推崇。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電子閱讀器領域,小米、掌閱、科大訊飛等一眾國內品牌紛紛攻城略地。

十年間,Kindle從曾經的“閱讀神器”逐漸淪落為“泡面搭檔”,巨大的落差不由得讓人感慨唏噓。

01.前5年繁華:風靡一時的“閱讀神器”

其實,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電子閱讀器并不是Kindle,而是索尼DATA Diskman DD-10。

這款插光盤式獨立閱讀設備誕生于1991年,算是最先開啟了電子化閱讀的新時代。只可惜約2斤重的厚重造型以及機器550美元、每張磁盤20~50美元的高昂售價,實在是難以打入大眾化市場。

而kindle雖不是電子化閱讀或電子書的發明者,但確實是使用體驗的優化者。

據了解,Kindle的名字來源于舊金山的一位平面設計師,意為“點燃火焰”,以此暗喻書籍與智慧所帶來的興奮。通過與線上書庫的無縫融合打造一體化軟硬件體驗,配合亞馬遜電商的渠道優勢,Kindle真正實現了隨時隨地購買設備與線上書籍。

2007年11月19日,第一代Kindle正式發布,售價為399美元。5個半小時內,第一批2.5萬臺被搶購一空,直到次年4月才完成補貨。

2013年,Kindle首次拓展中國區業務。彼時中國的電子閱讀器市場尚未打開,移動便攜式設備的發展思路是搭載更多的功能。因此,為打出差異化,當時電子書閱讀器的發展方向是最大限度地剝離閱讀以外的功能,并找到獨特的賣點。

而Kindle的電子墨水屏恰逢其時,不僅能還原紙質書籍的閱讀體驗,更重要的功能是不發光、不自耗電,護眼的同時還能實現長續航。于是,Kindle以電子墨水屏這個獨特的體驗迅速搶占消費者心智。

圖源:IC Photo

根據界面數據線整理的亞馬遜中國數據,在2013年至2018年的5年時間里,Kindle電子書閱讀器在中國累計銷售數百萬臺,中國市場已經成長為亞馬遜Kindle設備的全球第一大市場。

不只是Kindle設備的銷量,Kindle電子書所銷售的圖書總量也在2018年達到近70萬冊,是2013年電子書銷量的10倍。在2016年,中國就已經成為Kindle Unlimited電子書包月服務注冊用戶量全球第三大市場,僅次于美國和英國。

Kindle很快成為了電子書的代名詞,不只讓中國的消費者們為之瘋狂,也吸引了眾多創業者和投資人們對電子閱讀領域的興趣。

據天眼查平臺,中國目前名稱、經營范圍含“電子圖書、電子書”,且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電子書相關企業有超2800家。而這些企業中有69%左右的成立時間都是在Kindle最為火爆的2017~2018年。

只是,任誰也沒有想到,2018年的傲人成績是Kindle官方唯一一次公布在中國的銷售數據,也是Kindle最后的“高光時刻”。

或許正如貝佐斯在初代Kindle發布會上所說,“這不是一個設備,而是一項服務”。這句話不只描述了Kindle的本質,也透露了亞馬遜開辟這項業務的盈利模式:硬件產品并非核心贏利點,電子書發行的傭金、會員服務費才是財富密碼。

而當Kindle再難讓人感受到服務的優勢,就只能淪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工具。

02.后5年落沒:可有可無的“泡面搭檔”

盡管很多人都聽過kindle的“泡面梗”,但估計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梗其實出自kindle官方。

2019年3月,亞馬遜官微推出了一則廣告文案:一部Kindle被蓋在一盒泡面上面,旁邊的文字顯示“蓋Kindle,面更香”,甚至用Kindle自帶的時鐘功能設置了“倒計時5min”。

這波廣告宣傳,本是想讓讀者在更多的場景中拿起Kindle。但戲劇的是,現如今Kindle竟真的成為用戶手里的各大數碼產品中“吃灰”最多的那部,甚至有用戶真的覺得用Kindle泡面比讀書更實用。

營銷內容變成了現實,不知當年策劃這則廣告的人會作何感想。

在kindle入華的后5年,其在市場競爭中的弊端逐漸顯露,并逐漸走向落寞。

首先是其曾引以為傲的墨水屏。

這款屏幕的優點很明顯,低功耗續航時間長,能最大限度降低對眼睛的壓力。但缺點也同樣明顯,就是昂貴且不耐用,一款屏幕的價格近乎相當于半個Kindle的價格,并且屏幕一旦受到一點點的磕碰,就會留下無法修復的光斑。

此外,還有不可避免的閃屏、跳屏的問題,使得Kindle只要出現一點點損傷,大多數用戶就會自動將它扔到角落里“吃灰”。

其次是內容壁壘難以建立。

在海外,亞馬遜既是經銷商,也是出版商。例如在美國,亞馬遜就簽約了上千位的優秀的圖書作者,可以直接出版Kindle平臺的電子書。這樣既增加了獨占內容的數量,也能大大提升了電子書出版效率。

但在國內,亞馬遜運營至今僅持有互聯網出版經營許可證,能經營的業務范圍只有國內版(不含港澳臺)的電子出版物的批發、零售。牌照限制讓亞馬遜只能通過聯合出版社,推動中文電子書的上架。而出版社制作的電子書內容并非亞馬遜獨占,也會同步提供給了其他電子書服務商,內容壁壘無法建立。

更雪上加霜的是,亞馬遜努力推進的中文電子書也是盜版內容的源頭。借助Calibre和DeDRM幾分鐘就能破解Kindle電子書加密,隨后將亞馬遜獨有的aws3格式電子書,轉換成不同格式進行分發。此舉雖然違法,但5元1000本中文電子書的吸引力也確實巨大。

最后,Kindle自身功能的單一,也逐漸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用戶需求。

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以豐富的功能進入大眾生活,融合了社交、視頻、拍照、閱讀、導航等多功能的電子產品更加受到用戶的青睞。尤其是各大品牌旗下層出不窮的平板電腦產品,更大的屏幕、更快的刷新率、更豐富的筆記軟件、更簡單的pdf導入、更豐富的圖書資源,在使用體驗上無疑給了Kindle巨大的壓力。

內容壁壘并未建成,硬件體驗又已落后。就這樣,Kindle“跌落神壇”,從“閱讀神器”跌落成為“泡面搭檔”。

03.二次“敗走”:放不下的外企姿態

根據最新發布的《2022年度數字閱讀報告》,2022年我國數字閱讀市場總體營收規模為463.52億元,同比增長11.50%;數字閱讀用戶規模達5.30億,增長率為4.75%。在閱讀形式偏好方面,電子閱讀形式使用度高達93.4%。

由此不難發現,Kindle的退場并不是因為國人不愛閱讀,相反的,電子閱讀市場依舊潛力無窮。而Kindle的業務調整,也不是亞馬遜在中國市場的第一次敗退。

早在2004年,亞馬遜以75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雷軍創辦的卓越網,其電商業務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當時,中國的電商市場剛剛興起,淘寶才剛成立一年半,京東也剛開始布局在線銷售業務。亞馬遜在中國市場直接復制了海外的那一套打法,包括統一配送、貨到付款在內的多種支付模式、一鍵下單到常用地址,一度成為中國B2C電商的絕對領軍者。

圖源:IC Photo

只可惜,好景不長,亞馬遜始終沒有正視對手和進行本土化布局,反而對卓越網做出了一系列美國化改革。

比如不針對中國用戶習慣進行瀏覽體驗調整,繼續以美式思維搞全球統一的界面;面對中國電商野蠻生長的價格戰、廣告戰,亞馬遜始終自視甚高地不大力促銷、營銷;對中國團隊沒有給予充分的信任和授權,使得亞馬遜中國區只是運營中心而非決策中心,別家決策到執行可能只需要幾天時間,而亞馬遜則需要幾個月,甚至更長。

到后來,電商平臺用來圈住客戶的兩大利器——“降價力度”和“配送速度”,亞馬遜都不占優勢,直接導致到2018年底,亞馬遜在中國B2C電商市場的市場份額僅有0.6%。不得不退。

于是,亞馬遜電商業務退出中國市場,成為整個集團最先卡頓的齒輪。而失去了亞馬遜電商支持的Kindle,退出只是時間問題。

此外,Kindle業務自身其實也存在著“水土不服”的情況。

首先,據《2021年度掌閱數字閱讀報告》,54.56%的平臺用戶偏愛網絡文學,這讓主打經典文學的Kindle略顯吃虧。雖然像《三體》、《瑯琊榜》這類非常火爆的網絡書籍版權也被Kindle收錄,但其版權范圍遠不如國內主打網絡文學的番茄或者是七貓小說。

其次,就像之前說的,電子書發行的傭金、會員服務費是kindle的盈利點,但買設備一次性付費、后期費用全免、服務全包,才是當時國人更喜愛的軟硬件體驗方式。

在這一點上,國內企業就比較會“審時度勢”,找到了變現的新思路,并在國內電子書市場發展出了三條清晰的路徑,即按次/月/年收費的付費模式、廣告變現的免費模式與IP變現的內容營銷模式。

可見,電商業務與Kindle的接連敗退,其背后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亞馬遜放不下的外企姿態:作為全球前三的科技巨頭,亞馬遜擁有領先的技術、獨特的創新與豐厚的現金流,但他面對中國市場不進行本土化布局,不注重用戶體驗,始終輕視本土企業所能帶來的威脅。

如今,Kindle退出中國市場成為亞馬遜公司戰略調整的一部分,在中國能拿得出手的只剩下云計算服務AWS和亞馬遜全球開店業務。而在Kindle徹底退出之后,國內電子閱讀市場的競爭勢必將變得更加激烈。

據第二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中國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接觸率從2013年的50.1%升至2022年的80.1%。其中,手機閱讀已成為最主流的選擇,使用電子閱讀器的人群占比只有28.7%,電子閱讀器的滲透率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而就目前來看,電子書閱讀器大多作為巨頭布局閱讀市場的支線業務,很難成為一家企業的支柱品類。同時,還要在線上書商、線下出版社、渠道商、作者等產業鏈上下游之間找到利益平衡點,與手機、平板電腦、辦公本等更加多元化的產品爭搶用戶,不可謂之不艱難。

眼下,Kindle已走,有關電子閱讀器的待解難題也將留給國內的其他玩家。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