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業加碼上游原材料采購 隆基股份追加百億訂單
2月8日,隆基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13家子公司(甲方)與福萊特及其4家全資子公司(乙方)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在原協議約定2021年的年度采購數量9592萬平方米基礎上,甲方追加采購乙方光伏玻璃數量2786萬平方米,并約定2022-2023年甲方按照46GW組件用量向乙方采購光伏玻璃,預估合同總金額約104億元。
根據公告,隆基股份及其9家子公司還與供應商OCIM簽訂了三年期多晶硅料采購合同,預估合同總金額約63.6億元,合同總金額約占隆基股份2019年度經審計營業成本的27.19%。
資料顯示,隆基股份成立于2000年,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單晶硅棒和硅片制造商,公司于2012年4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是隆基股份,近期多家光伏企業都在密集簽訂各類光伏玻璃及硅料采購的長期訂單,加緊爭奪上游原材料領域。據統計,2021年1-2月,國內光伏企業已簽署的硅料長期訂單總價值超過200億元。
光伏玻璃方面,1月22日,福萊特與東方日升簽訂34GW光伏玻璃大單,總金額89億元。2月5日,金晶科技就光伏玻璃采購與隆基股份簽訂合作協議,預估合同總額約16億元。
硅料方面,2月2日,隆基股份、中環股份先后發布公告稱,分別與江蘇中能、保利協鑫簽署9.14萬噸、35萬噸硅料長單。當時,隆基股份方面表示,通過鎖量不鎖價、按月議價、分批采購的長單方式,有利于保障公司多晶硅原材料的長期穩定供應。中環股份方面也表示,合同的簽訂有利于保障公司原材料的長期穩定供應。
據了解,隨著原材料“搶購潮”的爆發,國內硅料生產企業的庫存基本都已經清空,2月的產能都已被客戶鎖定,部分企業在手訂單已排期至3月的產能。
光伏企業紛紛加碼上游原材料采購背后是行業供需矛盾的持續發酵。能源經濟專家董曉宇表示,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隨著發生多起生產事故以及下游需求走高,光伏上游硅料以及玻璃、膠膜等輔材供應趨緊,價格快速上漲。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發布《光伏行業2020年回顧與2021年展望》稱,2020年硅料漲價超50%,自然災害及事故造成減產,導致短期內供給嚴重不足;光伏玻璃漲價超100%,全年整體產能屬于緊平衡,大尺寸及2mm玻璃結構性緊缺。
一邊是上游供應緊張,另一邊是下游需求的持續走高。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規模為48.2GW,同比增長60%。近期,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任育之在公開場合表示,“十四五”時期我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規模需求將遠高于“十三五”時期。
面對供需矛盾,近幾個月來,福萊特、洛陽玻璃、旗濱集團、金晶科技等多家玻璃企業均公布了擴產計劃,新增產能大部分將于年內投用。12月30日,福萊特宣布全資子公司安徽福萊特總投資約43.5億元在鳳寧現代產業園建設5座日熔化量1200噸光伏組件玻璃項目。
除了業內企業,光伏玻璃的漲價潮也激發業外巨頭的興趣。1月8日,國內最大的汽車玻璃生產商福耀玻璃發布公告稱,擬新增發行不超過1.01億股,募資用途包括擴大光伏玻璃市場。
此外,有關部門也在積極為光伏玻璃產能擴張“解綁”。2020年12月16日,工信部發布的《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修訂稿)》提到,光伏壓延玻璃項目可不制定產能置換方案。
國盛證券近日發布研報稱,后續隨著光伏玻璃產能限制的放開,有望緩解中長期光伏玻璃供給問題。不過,即便如此,業內預計2021年光伏玻璃仍將有8-10GW的產能缺口,特別是大尺寸玻璃,僅能滿足50%-60%的市場需求。
業內人士表示,面對短期之內難以完全填補上的原材料供應缺口,位于中下游的光伏企業只有提前布局,簽訂較長期的供貨協議,才能避免遭遇上游原材料斷供的危機。
(錢瑜 濮振宇)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
29省份2020年GDP出爐 6座城市晉級GDP“萬億俱樂部”
各地2020年經濟成績單陸續揭曉。截至1月26日,除了河北、新疆外,其余29個省區市均公布了2020年GDP數據...
202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