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發現!湍流是日冕物質拋射爆發磁繩的重要“推手”
太陽爆發是太陽系中最劇烈的活動現象。15日,記者從中科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基于太陽爆發災變標準模型,發現了磁繩在遠離太陽表面依然被強烈地加熱的現象,以及日冕物質拋射周圍相關的波狀結構,這為日冕物質拋射研究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論解釋。國際權威天文學期刊《天體物理學雜志》近日發表了這一重要成果。
此前的觀測發現,磁重聯過程中,磁繩在爆發后背離太陽的演化過程中依然被強烈地加熱,但究竟是什么機制在主導仍是未解之謎。
云南天文臺葉景博士及其合作者發現,利用2.5維高分辨率的磁流體動力學模擬,加入更真實的熱傳導過程重聯出流中的磁流體動力學湍流,可持續把日冕物質拋射底部的等離子體加熱到更高溫度,并提供了相當大的能量。在熱傳導和慢模激波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復雜的日冕物質拋射泡的觀測特征。
同時,他們還發現日冕物質拋射底部的湍流,一定程度上會被終止激波增強。雖然底部的終止激波的壓縮率有時超過理論上的絕熱極限值,但其多波段圖像依然難以被太陽動力天文臺準確探測到。
而在磁繩上升過程中,尾部持續產生周期性波列,其產生機制跟拋射底部不斷形成的倒陰叉結構有關。結果表明,湍流是產生日冕物質拋射周圍的強波列結構及其周期性的重要來源。
雖然研究組模擬底部致密熱等離子結構仍還被太陽動力天文臺的太陽大氣成像儀觀測證實,但有可能在許多X級耀斑相關的快日冕物質拋射事件中,可用紫外日冕分光儀觀測數據探測到。如在2002年4月21日的事件中,有觀測發現在磁繩底部有鐵13譜線響應,這可能與湍流加熱相關。(趙漢斌 陳艷)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