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正文

實時:西安窯洞民宿有什么特點?果敢與佤邦結局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2023-03-28 16:12:17來源:環球傳媒網  

最近小編看到大家都在討論窯洞賓館(西安窯洞民宿)相關的事情,對此呢小編也是非常的感應興趣,那么這件事究竟是怎么發生的呢?具體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是小編搜索到的關于窯洞賓館(西安窯洞民宿)事件的相關信息,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窯洞賓館(西安窯洞民宿)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中國的鄰居緬甸的國境內,存在著兩個非常特殊的地區,并且這兩個地區與中國的淵源頗深,那就是果敢和佤邦。

二者同為緬甸撣邦下轄的兩個自治區,并且二者的歷史淵源與文化習慣都頗為相似,那么有著同樣起源且地理位置相鄰的果敢和佤邦,為什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和結局?

果敢和佤邦的歷史起源

在今天,雖然果敢和佤邦都隸屬于緬甸,但在歷史上兩個地區的形成與發展都與中國淵源頗深。

詳細來說,果敢的地理位置是在緬甸與中國之間的撣邦高原,北面和東面緊鄰中國云南省。而在歷史上,果敢屬于我國云南省的范圍。

在14世紀到17世紀,果敢屬于中國明朝鎮康府和孟定府。而在明末清初時期,南明永歷帝的部下楊高學率部占據在果敢地區與清軍進行周旋,直到清政府在果敢設立宣慰司,并由楊氏后人掌當地職權,這種周旋宣告結束。

而果敢長達三百余年的楊氏土司掌權時期也就此開始。在這期間果敢地區始終都以漢人為主,官方的語言和文字也為漢語和漢字,是不折不扣的中國領土。

時間來到清朝末期,英國入侵中國,中英雙方在議定邊界問題時,英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英續議滇緬條約附款》。

在這一不平等協定中,果敢地區被納入英國的控制之下,成為英緬的領土,生活在果敢的漢族人民從這時起改稱為果敢族,并將漢語改為果敢語,同時將漢文改為果敢文,果敢地區從此脫離了中國的懷抱。

二戰時期,日本控制了緬甸并要求時任果敢土司的楊文炳服從日本指揮。楊文炳堅決不從并在中國國民黨的支持下獲得軍隊指揮權參與抗日戰爭。在1948年時,緬甸終于脫離了帝國主義列強的控制宣告獨立。

然而在1960年中緬議定邊界時,由于歷史和現實因素,果敢地區最終依舊歸屬于緬甸,此后,緬甸政府對果敢地區實施自治制度并廢除了土司世襲制度。

由于緬甸政府軍接管果敢后與當地民眾發生激烈的矛盾沖突,彭家聲率領革命軍與緬甸政府軍展開對抗,經過一系列曲折的斗爭,彭家聲與緬甸政府和解,并取得了果敢地區的實際領導權。

但好景不長,彭氏集團領導下的果敢接連爆發內亂,最終導致了彭家聲領導的同盟軍政權的瓦解,緬甸政府正式全面接管了果敢地區,果敢自此失去了獨立性,變成了緬甸實質意義上的自治區。

而對于佤邦而言,其歷史起源與果敢有相似之處卻又有不同之處。

佤邦屬于中國領土的歷史亦是由來已久,在唐代,佤邦一直屬于南詔國的領土,在宋代則屬于大理國領土,元明時期自不必說,中央設立了專門的府司對佤邦地區進行管理。

在清末民國時期,佤邦地區的遭遇也與果敢地區頗有相似之處,這一時期的英中之間對于佤邦地區的歸屬權一直存在爭議,在二戰時英國又利用中國的抗戰壓力最終迫使中國放棄絕大部分佤邦地區的領土。

在緬甸獨立后,名義上佤邦地區歸屬于緬甸,但實際上佤邦卻由敗退的國民黨殘部所控制,在20世紀60年代之后,佤邦本地的居民成立游擊隊抵抗國民黨的統治,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鮑有祥所帶領的游擊隊。

后來,鮑有祥等人建立了自己的軍隊,并由緬甸政府任命為佤邦地區實際的掌權者。這樣一來,軍權在握的佤邦地區實現了脫離緬甸政府掌控的相對獨立。

鮑有祥

從以上果敢地區與佤邦地區的發展脈絡來看,盡管果敢與佤邦都有著共同的歷史起源,但兩個地區的最終發展走向卻逐漸有了差別,乃至到最后走向了不同的結局。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二者最終的發展走向如此不同呢?明明兩者在各方面都如此相像,到底是在什么地方使得二者出現了越來越大的差異呢?

果敢與佤邦結局差異的原因

從歷史起源來看,可以發現兩個地區如此相近,那么在歷史起源的原因上并不足以導致兩者后來的發展上產生如此大的差異,那么仔細分析兩地發展的全部脈絡,可以發現其發展方向是在上個世紀中后期兩地爭取獨立的自治權開始產生差異的。

首先,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兩地在發展中對于軍隊的掌控程度以及軍隊團結程度不同。

對于最終保持較大程度上的獨立性的佤邦而言,鮑有祥的軍隊在與緬甸政府以及緬甸共產黨的周旋中始終不曾喪失軍隊領導權。

正是由于鮑有祥注重軍隊實力的加強,且對于軍隊領導權牢牢把控,軍隊內部統一團結,他才得以與緬甸政府談判妥協,獲得政府承認的實際意義上的領導權,也使得佤邦在實質意義上實現了相對獨立。

反觀果敢地區。雖然彭家聲通過也能夠率領軍隊實現了與緬甸政府的對峙與談判,但由于在之后彭家聲未能控制軍隊內部的團結統一,導致軍中連續出現了三次內訌。

第一次內訌是楊茂良推翻彭家聲,并代替其執政,在楊茂良執政期間,果敢地區一直存在的毒品問題變得更加猖獗且突出,其出口甚至對我國云南地區帶來了很大危害。

第二次內訌是軍中副師長李林明反楊茂良的統治,彭家聲恢復職務與領導權。

第三次內訌是副司令白所成支持緬甸政府,同時聯合政府軍隊徹底結束了彭家聲的領導權,果敢自此由緬甸政府實際控制。

這三次內訌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限制了果敢地區的經濟發展步伐,同時使得果敢地區實際領導人不斷更迭,軍隊內部渙散,派別林立。在這樣的情形下,軍隊宛如一盤散沙,失去團結的信念與默契的戰斗力,自然容易被虎視眈眈的緬甸政府軍隊鉆了空子。

果敢與佤邦對于軍隊掌控程度的不同最終導致了兩地走向不同的結局,這充分印證了毛主席所說的“槍桿子里出政權”一語的道理所在。

其次,果敢與佤邦兩地非常適宜種植毒品,因此,在英國曾經的統治下,兩地的毒品產業都曾經輝煌一時。然而毒品行業發達往往導致該地區秩序的混亂與綜合經濟實力發展的缺陷,對此,果敢與佤邦表現出了不同的處理態度。

對于果敢而言,長期的內訌使其無法有效處理毒品問題,在楊茂良掌權期間,甚至把毒品作為增加其經濟發展的途徑之一,使得毒品產業發展更為迅速猖獗,甚至連我國云南地區都受到很大影響,這樣的處理方式顯然難以保障果敢地區的秩序穩定以及果敢的經濟綜合發展。

相比之下佤邦的處理方式則明智得多,鮑有祥掌權后,對于佤邦地區的經濟發展極為看重,他深知必須對毒品行業進行打擊限制,促進經濟向正途全面發展。

對此,鮑有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由北佤向南佤大量移民,逐漸廢除北佤地區種植罌粟的習慣,而是將人口主要集中在南佤區域,并主要發展具備當地特色的經濟產業,擺脫了毒品對佤邦地區經濟和秩序的不良影響,實現了經濟獨立與快速發展。

由此可以看出,兩地對于經濟發展及毒品產業處理的不同方式也導致了兩地產生了不同的秩序及經濟狀況,這也是兩地最終走向不同結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以上兩點重要原因之外,佤邦擁有面積更大的土地以及數量更多的人口,以及佤邦人民相較于果敢人民具有更強烈的獨立意識以及團結力量,也是佤邦最終走向相對獨立而果敢歸于緬甸政府實際控制的重要因素。

從以上的種種原因原因看來,果敢與佤邦雖然在起源上以及文化底蘊上存在著諸多相似之處,但并不意味著兩者的發展脈絡會就此一致,在近代的斗爭史中,有許多重要因素會對兩地的未來產生重大影響。

例如軍隊的領導權以及軍隊內部的團結,又比如地區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實力等,都會使得兩個相似的地區走向完全不同的結局。

因此,果敢和佤邦想要走向相對獨立,就必須要擁有高瞻遠矚的眼界,看到影響一個地區發展和一個政權保持的重心在哪些方面,才能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才能夠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解決可能出現的復雜問題,乃至對潛在風險未雨綢繆。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