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銀行開業盡顯“科技感” 數字化“虛擬卡”開戶僅需2分8秒
隨著騰訊富融銀行宣布展開試業,中國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發首批8張虛擬銀行牌照后,已有7家虛擬銀行宣布正式開業。
富融銀行新聞發言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富融銀行會在試業期間持續提升產品和客戶體驗,為全面開放作準備。有關試業活動將透過中國香港金融管理局的金融科技監管沙盒進行”。
經《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目前8家中國香港地區虛擬銀行已經正式開業的包括眾安銀行、天星銀行、WeLab Bank、Livi Bank、Mox Bank、螞蟻銀行、平安壹賬通銀行等7家銀行,富融銀行處于試營業狀態。
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入推進將成為虛擬銀行發展的重要契機。由于虛擬銀行定位于無接觸銀行服務,虛擬化、數字化產品的創新必然成為虛擬銀行業務發展的重要方向”。
數字化“虛擬卡”產品亮眼
從股東背景來看,首批8家中國香港地區虛擬銀行金融科技屬性明顯,其中,騰訊、螞蟻集團、小米集團、攜程金融、平安壹賬通、眾安等巨頭紛紛入局。
中國(上海)自貿區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劉斌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虛擬銀行未來的競爭主要還是科技和生態的競爭,上述8家虛擬銀行牌照背后都有國內互聯網巨頭的身影,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香港地區虛擬銀行的競爭也是國內金融科技競爭的延續和擴展。”
《證券日報》記者從當前已經開業的虛擬銀行獲悉,面向中國香港地區市民,各家銀行均推出了利率定價靈活的數款活期儲蓄存款產品;同時,依托股東方的金融科技優勢,多家銀行在7×24小時全天候服務、數字化產品、移動支付等方面展現了較強的科技特色。其中,數字化“虛擬卡”產品亮眼。
具體來看,今年4月28日,WeLab Bank在試營業期間即推出了無卡號借記卡產品,成為中國香港地區首家推出無卡號銀行卡的銀行。據WeLab Bank提供給《證券日報》記者最新數據顯示,公司客戶群體中近七成客戶是20歲—40歲之間。
WeLab Bank行政總裁謝學海對《證券日報》補充道,“我們將WeLab的實體銀行卡視為一種媒介,讓客戶使用不同的服務。它今天是一張可以使用自動取款機服務的銀行卡,但這只是開創無限可能性的開端,日后或可以加上不同的功能,例如用作進出辦公室、健身室和停車場,甚至作為信用卡,集多功能于一身。背后的力量來自銀行卡與手機App的密切配合,可以說是開啟未來的遙控器。”
9月底,渣打和攜程金融旗下虛擬銀行Mox Bank正式營業以來,與萬事達卡合作推出了全功能無號碼銀行卡Mox卡;10月份,眾安銀行宣布發布中國香港第一張自定卡號的Visa卡—ZA Card。ZA Card的最大亮點在于可以支持自定義后6位卡號,且實體卡上沒有CVV、有效期以及簽名信息,所以減少了被盜用的風險。
除以上幾家之外,平安壹賬通銀行方面也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其已與銀聯通寶有限公司合作,將向客戶推出無卡提款服務。未來,客戶可以使用平安壹賬通銀行的手機APP,在支持無卡提款的銀通自動柜員機上提取現金”。
劉斌坦言,數字化虛擬銀行卡是中國香港地區虛擬銀行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他進一步指出,其開通流程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進行客戶身份驗證,不需要傳統實體卡漫長的審核和等待,因此對客戶和銀行來說都更加便利。”
眾安銀行最快2分8秒開戶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已經營業及正在試營業虛擬銀行,5分鐘開戶、7×24全天候已成標配,各家銀行開始比拼股東背后的科技力量。比如,螞蟻銀行正式營業后,稱下一步將聯合AlipayHK拓展香港地區虛擬銀行業科技使用場景。
騰訊富融銀行方面則是,透過人臉識別技術,客戶最快可于5分鐘內完成開戶程序,有關技術更適用于香港地區智能身份證和第二代智能身份證持有人。
據眾安銀行方面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眾安銀行最快的開戶時間為2分8秒。疫情期間,眾安銀行也是唯一一家參與中國香港地區政府現金發放計劃的虛擬銀行。目前其用戶年齡層橫跨18歲至93歲。
除此以外,《證券日報》記者也注意到,各家虛擬銀行也正在走差異化發展道路。例如,富融銀行在試營業期間,推出外匯買賣服務,成為推出外匯買賣服務首家的虛擬銀行。
富融銀行行政總裁岑志豪先生對《證券日報》表示:“富融銀行是首家推出外匯買賣服務的虛擬銀行。目前,正與內地和海外多個合作伙伴進行洽談,期望在世界各地為客戶提供更多的資源,讓客戶在生活各范疇都輕松自在”。
而平安壹賬通銀行則向中小企業提供虛擬銀行服務,平安壹賬通銀行行政總裁馮鈺龍表示:“作為一家為中小企提供服務的虛擬銀行,我們希望讓大家體驗高效靈活的銀行服務。中小企貸款產品‘壹易貸’,以‘隨借隨還’為服務理念,幫助貿易通中小企靈活地解決資金周轉需求,拓展業務。未來,我們還會利用獨創的風險評估平臺,為更多客戶提供貸款服務,推動中國香港普惠金融進程。”
WeLab Bank相關負責人也對《證券日報》記者透露,“目前積極與其他行業伙伴進行合作,例如近期與香港地區運營商合作,搶占5G時代的新商機,為雙方客戶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消費體驗等”。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虛擬銀行最大的市場潛力在于其業務與實體領域的結合,虛擬銀行背后存在科技力量的比拼,科技為金融服務,金融又為實體服務,這樣的模式想象空間巨大”。(李冰)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
物流行業難點暴露:運力資源分散 標準化、信息化程度不高等成行業痛點
11月21日,在2020(第十八屆)中國物流企業家年會上,眾多從業者表示物流運力資源分散,標準化、信息化程...
20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