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財經 > 正文

央地發力政策加快落地 多方合力激活創新源頭

2021-02-09 09:30:55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為科技創新的總源頭,我國正強化基礎研究的頂層設計和重大創新基地布局。《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除批準在京滬粵等地建設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外,國家正持續加強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領域項目部署,對干細胞、納米、蛋白質、合成生物學、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等加大支持。與此同時,國家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正加快研究制定,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相繼在地方落地生根。

頂層布局 一批重大項目在途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近日將“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數學和應用研究”等6個重點專項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向社會征求意見和建議。本次指南為“十四五”首批啟動重點專項2021年第一批部署的任務,基本都與基礎研究相關。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五年來,我國部署建設了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支持建設了20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31個國家生物資源庫、98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今年我們將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提高創新策源能力。目前,正加快研究制定‘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有科技部門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據他透露,目前國家已經把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支持和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勇闖創新“無人區”。

記者獲悉,目前我國正持續加強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領域項目部署,強化對干細胞、納米、蛋白質、合成生物學、全球變化及應對、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等的支持力度。加強對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的傾斜支持,已批準在北京、上海、廣東、天津等地建設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凝練和解決面向生產實踐中的應用數學問題。

此外,國家還將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社會治理等國家戰略需求,立足于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全面推進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重大創新基地建設。按照“少而精、分步走”的原則,成熟一個啟動一個,組建若干國家實驗室;完善國家重點實驗室布局,進一步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頂層設計,完善學科領域布局,優化調整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圍繞重大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新建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

央地發力 政策加快落地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是一切科學技術的源頭。近年來,我國逐步強化基礎研究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更加注重“從0到1”的原創導向。“十三五”時期,一批“國之重器”亮相,鐵基超導、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學等多領域涌現出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

中央層面,包括《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關于加強數學科學研究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專門助力基礎研究發展的相關政策相繼出臺。在基礎研究投入上,中央財政持續加大支持力度,從2015年的716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335.6億元,年均增幅達到16.9%,大大高于全社會研發投入的增幅。

地方層面,近年來,包括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安徽、山東等省市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大幅提高省級自然科學基金經費,始終保持在2億元以上規模。2021年開年,山東批準籌建16個省重點實驗室,并提出“要持之以恒開展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為學科建設和解決行業和產業‘卡脖子’問題提供支撐”。上海明確“十四五”期間,力爭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比重達12%左右。2021年,廣東要加快東莞散裂中子源二期、江門中微子實驗站、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等建設,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下一步,國家將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優化投入結構,加大對冷門學科、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長期穩定支持。從中央到地方,都要為科研人員靜心思考、潛心研究、全心投入提供更好的服務。”上述科技部門相關人士表示。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綜合發展研究所所長王革看來,應該把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擺在整個國家科技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時要改革完善項目形成機制。加大探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原創性科學問題的發現和提出機制,建立對非共識項目和顛覆性技術的支持和管理機制。

筑基夯本 強化企業主體地位

“十三五”以來,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的源頭作用日益凸顯,新動能不斷成長壯大。但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相比,科技基礎仍然薄弱,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創能力還有很大差距。一些戰略性新興領域,由于沒有基礎研究源頭供給的支撐引領,出現了高端產業低端化的局面。另外,我國在基礎研究投入方面還不足,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中基礎研究占比在2019年剛超過6%,而創新型國家普遍在15%以上,有的國家甚至高達30%左右。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白春禮表示,客觀來講,我國科技創新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與世界科技先進水平特別是與美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比如基礎研究方面,我國SCI科技論文篇均被引次數只有10次/篇左右,低于世界篇均被引次數12.61次/篇。”白春禮稱。

對此,業內專家表示,一定要營造有利于基礎研究發展的創新環境,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企業多渠道參與基礎研究,引導社會力量加強對基礎研究支持力度方面的政策措施。

近年來,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也越來越重視基礎研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中小企業創新活動。從企業實踐來看,阿里巴巴、百度等在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加大投入,華為在全球布局應用數學研究基地。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探索獎”“未來科學大獎”等獎項,重點支持科研人員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開展研究。

“企業應介入產業核心技術的創新。在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實施過程中,由國家集中力量進行基礎研究、攻關重大課題,企業分散決策實現多元嘗試、增加微觀活力,能形成突破核心技術和持續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強大合力。”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表示。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