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財經 > 正文

豬價大漲4.9%創近一年新高 產業鏈向理性常態回歸

2022-06-29 09:07:52來源:江蘇經濟報  

豬價再次搶鏡,這次是在期貨市場。6月27日,生豬期貨高開高走,大漲4.9%,一舉突破20000元大關,創近一年來新高。作為價格發現者,很明顯,期貨交易人看漲豬價的情緒高漲,這也是對近三個月現貨市場生豬價格連漲的積極回應。

監測數據也記錄著生豬市場回暖的軌跡。據農業農村部監測周報,在截至6月19日的今年第24周,全國規模以上屠宰企業生豬平均收購價及白條肉平均出廠價同比、環比雙漲,不僅自3月下旬起連續13周上漲,而且同比上漲為今年以來首次出現。作為東部沿海地區的生豬養殖大省,5月末,江蘇能繁母豬存欄量已降至產能調控綠色合理區間,生豬價格已接近養殖成本線,持續5個多月的養殖虧損局面有所改觀。

產業鏈向理性常態回歸

“價格是市場的信號燈。”記者調查發現,從生豬養殖到豬肉消費,近期整個生豬產業鏈都在悄然生變,而這些變化最直接、最重要的體現就是價格。

前腿肉12.8元/500克,五花肉14元/500克,精瘦肉15元/500克,小排、肋排24元/500克……這是6月19日南京秦淮區三七八巷菜場一豬肉鋪的豬肉零售價。“上周進貨價雖然又漲了兩毛,但現在是消費淡季,供貨商還建議我們降價銷售呢。”店主時永壁說。

“生肉價格漲跌變化快,但我們熟食不好隨時變,有時寧愿虧本也不會調價。”南京張府園附近的陳記巴西秘制五花肉店主說,今年肉價比去年便宜,店內的烤五花肉售價28元一條,去年同期賣30元一條,前年最貴時賣到過38元一條。

作為產業鏈的最末端,直面最終需求的豬肉消費端,其轉嫁上游成本的能力相對較弱,零售價的反應也往往滯后。“沒感覺到豬肉在漲價。”在科巷新市集,正在買肉的南京市民吳建宇指著價目牌說。當天豬肉碎特價只有11元/500克,她買了準備做包子。

常熟德康農牧有限公司是蘇州市為保障生豬市場供應、穩定區域生豬價格而引進的農牧業領軍企業。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4月初公司生豬出欄價只有12元/公斤,6月16日就漲到了17元/公斤。

苗豬價格也水漲船高。東海縣駝峰董馬養豬場負責人李善學說,7公斤重的三元苗豬,現在大約550元一頭,4月份才賣300元。

隨著近3個月生豬價格持續攀升,部分生豬養殖場戶開始扭虧為盈。李善學的養豬場自繁自養,目前有母豬560頭,存欄大豬500多頭,養豬成本約為16元/公斤,現在當地的生豬價格是17.2元/公斤。“原來是虧損的,現在最起碼能賺錢了。”他如釋重負。要知道,從去年5月到今年4月,他已虧損100多萬元。常熟德康農牧有限公司負責人則表示,公司養豬成本為17元/公斤-18元/公斤,目前只能算是剛剛達到盈虧平衡點。

采訪中,多位養豬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近一年來,生豬養殖企業普遍虧損。即使從豬周期波動規律看,行業一直虧損也非健康常態,總有價格回歸價值之時。目前,無論是生豬價格還是豬肉價格,都尚處理性回升階段。“今年上半年,國內生豬交易均價以3月為分界點呈現‘V’型走勢。”卓創資訊生豬分析師李霞分析說,不過,整個上半年均價為14.04元/公斤,同比仍大跌43.6%。截至6月20日,6月均價漲至16.05元/公斤,雖較3月最低值大漲31.8%,但也只是接近近六年的平均值。

逆周期調控正落地見效

生豬、豬肉價格漲跌也好,豬周期起伏波動也好,歸根結底都反映了市場供需關系的變化。近3個月價格連漲,對應的正是生豬和豬肉市場從“階段性過剩”向“過剩緩解”、供需趨于基本平衡的漸變過程。

分析供需形勢改善的各種因素,最值得關注、影響最大的,當是國家新建立的生豬生產逆周期調控機制,以及用于指導具體操作而頒布實施的《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后者填補了生產端逆周期精準調控的政策空白,為各地分級落實產能調控責任提供了詳盡的“說明書”。

能繁母豬是生豬生產的基礎和市場供應的“總開關”。研究表明,2009年以來全國生豬生產和豬肉市場供應共發生4次較大波動,平均3年一次,價格大幅上漲的起因均為前期能繁母豬存欄量下降到正常水平的95%以下。有鑒于此,全國才確立了能繁母豬正常保有量穩定在4100萬頭、最低保有量不低于3700萬頭的調控風向標。

農業農村部確定的江蘇生豬產能調控的目標任務是:能繁母豬正常保有量120萬頭,最低保有量108萬頭。圍繞這一目標任務,去年底江蘇出臺實施了全省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根據能繁母豬存欄量變動情況,劃分綠色、黃色和紅色3個區間,明確了相應的調控措施,其中,綠色合理區間設定為正常保有量的95%至105%。

據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畜牧業處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江蘇以“穩種豬、穩規模、穩大縣”為重點,將全省120萬頭能繁母豬存欄量和5000個規模豬場保有量任務分解到市、細化到縣。同時,引導養殖場戶及時淘汰低產母豬、減緩種豬補欄、加強成本管控,優化能繁母豬存欄結構,并加強監測預警,對7000多家規模豬場進行每月全覆蓋監測。

建立生豬產能調控基地以穩定生豬產能基本盤,是生豬生產逆周期調控的實錘舉措。按照豬場自愿加入并配合開展產能調控的原則,江蘇已掛牌建立第一批國家級調控基地175家、省級56家,合計231家。

記者梳理了近大半年來江蘇能繁母豬存欄量的變化:2021年前三季度末,全省能繁母豬存欄135萬頭,達到生豬產能恢復的峰值;2021年末,降至131.6萬頭;今年一季度末,降至126.9萬頭,為正常保有量的105.8%;今年5月末,再降至120萬頭左右,步入綠色區間。8個月內全省能繁母豬存欄減少15萬頭,由需強化調控措施的紅色區間轉入“產能正常波動”的綠色區間,可見江蘇生豬產能調控已經見效。

作為國家級生豬產能調控基地,常熟德康農牧有限公司目前生豬存欄量約為5萬頭,今年8月逐步滿產后,預計能繁母豬保有量將達7200頭,年出欄生豬15萬頭。“生豬養殖業重現曙光,離不開政府的科學調控和行業的理性發展。”該公司負責人說,與2020年以前相比,如今規模化養殖占比大幅提升,這幾輪優勝劣汰后,行業中留下來的基本都是經營管理技術體系比較健全、資金實力相對雄厚、產能調控及市場應變能力較強的企業。

養豬業或進入微利時代

由2019年全國生豬產能一度嚴重滑坡、豬價大幅上漲,到2021年6月全國生豬生產恢復到正常年份水平,再到隨后豬肉市場出現階段性過剩、價格快速回落,及至今年4、5月份過剩才有所緩解,三年來的市場起伏,足見將政策調控與市場調節有機結合,從根本上熨平豬周期波動問題,依舊任重道遠。

面對近3個月豬價形成的上升通道,樂觀者已理解為新一輪豬周期即將開啟,但看法謹慎者也大有人在。農業農村部在《5月份大宗農產品供需形勢分析月報》中預計,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費需求回升,豬肉價格逐步邁入上行周期。這個最新預測,較之于4月份月報作出的“預計后期豬價震蕩上行的可能性較大”,看漲思路無疑更為明確。5月份報告的核心依據是,5月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4192萬頭,已接近正常保有量,生豬產能去化基本結束,生豬和豬肉階段性供給過剩局面有望逐漸緩解。

“行情都是走出來的。是反彈還是反轉,需要時間驗證。”南京期貨交易者王亮平對記者說,6月24日,今年第十三批中央儲備凍豬肉收儲招標結束,盡管零成交,但交易者恰恰從密集收儲和零成交增強了對后期豬價的信心。

“新一輪豬周期是否已經開啟,還有待進一步觀察。”江蘇生豬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南京農業大學教授黃瑞華分析認為,豬價仍受多個不確定因素影響,存欄量尤其是能繁母豬存欄及其產能的變化,不僅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也受各地政府對環保、保產穩供等政策的理解和執行程度的影響;此外,存欄量的變化還與養殖企業對后市信心、自然災害對產業所產生的危害程度等相關。

不過,記者也注意到,盡管對新一輪豬周期是否“上路”觀點不一,但業內人士對新一輪豬周期可能表現出的新特征卻有著較高的共識。“未來生豬價格出現暴利的可能性不大,豬肉也不可能再回到一斤30多元的高價了,養豬業將進入微利時代。”常熟德康農牧有限公司負責人這個觀點很有代表性。

國信期貨農產品研究院覃多貴分析認為,目前,雖然生豬供應呈減少趨勢,但不至于明顯短缺,因此,供需格局不支持養殖端暴利。“一般而言,農產品的供應決定價格方向,需求決定價格空間。從能繁母豬存欄、仔豬出生等數據看,三季度生豬供應預計繼續縮減,豬肉消費疲弱可能只是豬價上漲過程中的阻力因素,但豬價能漲到什么水平還要看供應節奏的變化。”

王亮平表示,微利共識的形成,或許是因為大家對生豬生產逆周期調控機制未來不斷完善、發揮更大作用抱有信心。逆周期調控的精髓,就在于穩定生豬基礎產能,及時預警,超前施策,精準調控,防止生產和價格大起大落。

“高價低價都已經歷過,大環境我們控制不了,只能多想想自己怎么降成本、提升盈利能力。如果大環境好、漲價了,就適當多育肥一些;大環境差就淘汰產能差的母豬,等待機會。”李善學的豬場規模雖不大,但過往教訓顯然增強了他根據市場情況自我調節的意識。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