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財經 > 正文

4家香港ETF進入北上名單 助力港股市場穩定發展

2022-07-05 09:25:30來源:江蘇經濟報  

7月4日,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納入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以下簡稱“互聯互通”)正式啟動。滬港通、深港通和港股通分別有53只、30只和4只ETF產品納入。內地投資者足不出戶就可以購買香港指數基金了。

“將ETF納入互聯互通,拓展兩地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實現內地與香港市場的進一步融合,有助于我國資本市場國際化進程和香港市場穩定發展。”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內地ETF納入互聯互通后,豐富外資可投資品種,提高其投資便利性,將為內地ETF市場帶來更多增量資金,微觀結構的改善也有助于ETF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與此同時,內地資金購買港股通ETF,也會切實助力港股市場穩定。更為重要的是,ETF納入互聯互通,還可以提高人民幣資產對外資的吸引力,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4家香港ETF進入北上名單

據了解,隨著籌備多時的ETF互聯互通機制正式推出,盈富基金等4家香港ETF進入北上名單。根據聯交所及滬深交易所公布,北上名單中的4只可供內地投資者買賣的香港掛牌ETF分別為盈富基金、恒生中國企業、南方恒生科技及安碩恒生科技。

據了解,目前對于想參與港股通ETF交易的新投資者,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投資門檻。首先,已有港股通交易權限的老投資者,無須新開立賬戶,可直接交易港股通ETF。而新投資者,參與港股通ETF交易需要具備賬戶內不低于50萬元證券資產,并與證券公司簽署風險揭示書等。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納入互聯互通項目的ETF在設置門檻方面也頗有考慮。包括過去6個月日均資產規模達15億元人民幣;聯交所ETF過去6個月日均資產規模達17億元港幣等硬性要求。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朱寧指出,一方面是對于ETF指數型的基金,管理規模的一個要求,要求是規模相對比較大的基金;另一方面也希望基金成立的時間相對比較長,同時跟蹤的指數相對存在時間也比較長,讓投資者可以投資到相對比較穩健和成熟的標的產品。香港證券學會專業委員溫天納指出,不同的ETF有不同的投資主題,含有不同的權重股或龍頭股,投資概念清晰,讓投資者在多元化投資的同時,便利風控管理。

港交所ETF無漲跌幅限制

據了解,香港股票市場在交易規則等方面也與滬深交易所存在較大差異,投資者要特別注意。滬深交易所的股票ETF采用T+1交易機制,香港聯交所股票ETF采用T+0交易機制。另外,滬深交易所的股票ETF漲跌幅限制比例通常為10%,而香港聯交所股票ETF沒有漲跌幅限制。滬深港每日通還有額度方面的限制,港股通股票及ETF每日額度為420億元人民幣,滬股通和深股通股票及ETF每日額度均為520億元人民幣。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張躍文指出,首先,港股市場沒有漲跌幅限制,有時市場波動會比較大,導致ETF凈值也出現相應波動。其次,由于ETF跟蹤的指數出現較大波動,而ETF的凈值可能無法及時反映指數波動,會形成滯后效應,導致投資者資產價值變動。最后,與港股通相關的匯率風險和交易額度風險,也是內地投資者需要注意的。

香港聯交所于1999年推出首只ETF,目前是亞洲最重要的ETF市場之一。截至2022年3月,香港市場共有160只ETF(包括杠桿及反向產品),市值規模達4306億港元。其中,港股ETF有23只,市值規模為2199億港元,占香港ETF產品總規模約51%;A股 ETF有37只,市值規模為615億港元,占香港ETF產品總規模約14%。

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7月1日,陸股通(滬港通+深港通)納入83只ETF,規模合計6746.3億元。21只ETF規模超百億元,其中,華夏上證50ETF以522.70億元位居榜首,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南方中證500ETF緊隨其后,規模分別為473.73億元、422.51億元。

從ETF類型來看,26只寬基類ETF規模2984.12億元,主要為滬深300、中證500和創業板指等;行業主題基金57只,合計規模3762.18億元,主要為金融、消費、醫藥、新能源、芯片、國防軍工等。 此次83只ETF基本覆蓋市場上大多數行業,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投資偏好進行選擇。隨著相關交易制度的健全,未來有望將更多不同種類的ETF納入互聯互通,進一步豐富投資者可選擇的產品種類。

ETF交易具有兩大優勢

自2014年滬港通、2016年深港通開通以來,滬深港股機制持續優化,成為北向資金投資A股的重要渠道。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7月3日,陸股通標的1527只,合計總市值71.585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比重84.41%,北向資金累計凈買入1.7萬億元。

相較于股票,互聯互通機制下ETF交易有兩大優勢:一是與個股相比,ETF風險分散,流動風險小,投資風險較低;二是ETF透明度更高。

業內人士表示,投資股票更多是聚焦微觀因素,如公司財務狀況、估值情況、發展前景等,而ETF投資則更多是關注宏觀或者中觀情況,例如投資上證50ETF、上證180ETF、滬深300ETF等具有代表性的指數類ETF,更多聚焦在國內宏觀經濟情況,而投資芯片ETF、食品飲料ETF、碳中和ETF等行業ETF,則需要聚焦中觀行業情況,判斷行業發展前景。“總體來看,相對于股票投資,ETF由于其持倉標的分散,整體風險弱于股票。但若將ETF細分,行業類ETF由于成份股在資產類別和產業類別上非常集中,當行業出現風險時,行業類ETF也可能面臨較大回撤,因此行業類ETF風險高于指數類ETF。”

對于未來北向資金偏好,也有專家認為,其對于行業主題ETF配置需求可能強于寬基類ETF。內地行業主題ETF數量多、流動性好,同時在香港市場上沒有類似替代品。食品飲料板塊ETF和新能源車ETF有望獲得青睞。

田利輝認為,互聯互通機制下,國際市場對內地市場的影響將更為顯著。一方面,價值投資理念能夠得到更大推崇,頭部企業可以得到市場更高關注;另一方面,國際市場風險也會借助互聯互通渠道更為顯著地外溢至國內市場。因此,投資者在分析個股問題和國內經濟與政策走勢之外,還要關注國際經濟金融形勢。(宗 禾)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