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IT資訊 > 正文

黃琨:富士康高速路搶人,特斯拉為何沒有用工荒?

2022-05-18 12:45:42來源:中新經緯  

中新經緯5月18日電 題:富士康高速路搶人,特斯拉為何沒有用工荒?

作者 黃琨 前瞻經濟學人資深產業觀察員

作為中國輝煌制造業曾經的象征,富士康近年日漸陷入窘迫境地。

這里指的不是業績,畢竟他們在2021年營收實現了4395.57億元,利潤剛剛突破200億元。 然而,年復一年的“搶人”新聞,以及制造業越來越“招不到人”窘境,都不免使人懷疑,這種勢頭還能保持多久?

2022年,鄭州富士康的“搶人”更加激進,把招聘隊伍拉到了高速路口去“堵截”,直接把人用大巴拉到廠區。此外,富士康在2022年還開出重獎、持續“漲薪”等手段用來招聘新員工。

網上普遍報道稱,富士康如此舉動,原因是iPhone銷量的再創新高。2021年7月,iPhone 13發布之前,業內人士預計其首批產量將達到9000萬臺,同比大幅增長20%。

為此,剛從暴雨洪災中恢復的鄭州富士康為招聘員工開出了高價——創紀錄的9500元的“旺季激勵獎金”。結果是,9月、10月,蘋果的iPhone 13產量比目標下降約20%,公司也不得不把全年生產目標從最初的9500萬部下調至8300~8500萬部。

制造業的“用工荒”到了什么程度?

花這么多錢,為什么還是招不到人?這不是富士康一家企業的問題,而是整個中國制造業問題的縮影。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2021年5月報道,《2020年一線藍領用工荒情況調研報告》顯示,在2019年到2020年3月接受調查的3000多家企業中,近七成企業在短期內遇到了“用工荒”問題,13%企業會在春節前后遭遇用工荒,還有13%的企業常年用工短缺。

2022年2月份,人社部官網發布2021年第四季度全國招聘大于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其中有43個屬于第六大類職業——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

自2019年第三季度該榜單發布以來,制造業類職業占比實際上一直都不低,常年在三成以上,到2021年更是達到四成左右。

制造業大廠中,除富士康缺人之外,比亞迪(002594)也推出“抖音招人”奇招,崗位包括電工、鉗工、噴漆工等,返費獎金最高17000元;福耀玻璃(600660)廠招玻璃搬運工,年齡放寬到了45歲,實行小時工資19元,兩班倒,有飯補。

為什么會這樣?

首先,一個不容忽視的大背景是,中國的勞動力在減少。

長期以來,由于身處全球產業鏈下游,中國制造業幾乎是勞動力密集產業的代稱。但自2000年開始,中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2021年中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數量為2.67億人,占中國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8.9%,預計到2050年老年人口規模將達到5億。

與之對應的是,在2012年達到9.22億峰值后,中國15歲以上不滿60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進入了連續近10年不可逆轉的下跌周期,到2020年只剩8.8億。

雖然從絕對數字來看,僅有幾千萬人的變化,不到總人口的1/10。然而,在各領域環環相扣、牽一發動全身的現代工業社會,一個微小的變動,都可能經歷層層放大,最終導致總體社會資源投入發生變化。

例如,當社會對老齡化產生強烈預期后,資本的“超前目光”促使其提前從其它產業抽離,投入養老等產業,自然會導致投向制造業領域的社會資源大幅縮水。

另一個原因在于,新興的“靈活就業”崗位,各方面對年輕人有著更強的吸引力。

據央視財經報道,某外賣平臺的統計數據顯示,外賣騎手的上一份工作,最多的就是“去產能行業”的產業工人,占比達到31%。即每3個騎手,就有1個是直接從工廠跳槽而來。

2020年開始的疫情,加速了制造業勞動力流失。年輕人從事制造業的主觀意愿在下降,其中主要原因是待遇問題。

2021年下半年,經濟日報曾以“制造業招工難、用工荒現象在部分地區凸顯”為話題,對中國制造業核心地區——長三角的“招工難、用工荒”問題進行了關注。

在位于中國“制造業第一城”蘇州的一家外資制藥企業了解到,該企業操作工稅前月薪僅有4000元至4500元,扣除五險一金后,員工到手月薪僅為3000多元。 蘇州已是二線城市的領頭羊,GDP排名全國第六,其它城市的狀況可以想象。

宏觀數據顯示,報道中提及的情況并非個例。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0年規模以上企業分崗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情況》,2020年制造業工人的年平均工資為61324元,換算成月平均工資僅為5110元。

如果這群人如果去送外賣,能賺到多少錢?

根據工人日報調查,目前外賣送餐員、快遞員及網約車司機等職業的全職從業人員月平均收入為6400元左右,即保底能夠提升1000元以上的收入。如果去一二線城市,這個收入會更高。

特斯拉為什么不“荒”?

不過,也不是國內所有制造業流水線都招不到人。

2022年開年,全國多個城市緊鑼密鼓地開始了“搶特斯拉”計劃。2022年年初,特斯拉CEO馬斯克在財報會議上透露,年底將公布特斯拉下一座超級工廠的選址。至少已經有廣州、珠海、武漢、沈陽、青島等城市參與到特斯拉下一座超級工廠的“爭奪”中。

最終,特斯拉還是選擇了上海。特斯拉在5月1日寫給上海臨港(600848)特區的一封感謝信中透露,他們將在上海超級工廠附近建設一座新工廠以擴大產能。

對這次擴建,特斯拉的預計是,新增4000名員工,產能提升到100萬輛,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中心”。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新工廠”還是“原廠擴建”,特斯拉似乎從來都沒遇到過用人荒。

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特斯拉超級工廠本身就不太需要人。

從美國弗里蒙特超級工廠開始,特斯拉就強調以機器為中心和自動化。剛剛購入工廠的一年半,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訓練130多個生產機器人,使其能在沖壓、焊接、涂裝等車間同時執行多種不同任務。

到了上海,特斯拉更是將自己對自動化的崇拜發揮得淋漓盡致。

據其介紹,上海超級工廠在原材料運輸、零部件生產、檢測等全過程均實現了自動化、信息化,沖壓、涂裝車間更是實現自動化率達到100%。

此外還有自主研發的生產制造控制系統(MOS)以及高可靠性的工業網絡覆蓋自動化生產線的各個角落,保證了整車及零部件生產品質。

2020年,特斯拉曾經發布一段上海超級工廠內部運作的視頻,不到50秒的鏡頭里展示了先進的生產線,以及生產線上數百臺大大小小的機械臂。

2021年8月,有網友在推特上發布一段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Model Y實際生產過程視頻。視頻顯示,這條 Model Y 生產線在車架沖壓、零件運輸、整車吊裝等環節都沒有工人出現,全部通過沖壓機、吊裝機、機械臂等自動生成設備完成。只在車輛生產流程后期,才有工人在流水線上裝配內飾配件和完成最終調試。

一組數字對比或許更能直觀地顯示自動化帶來的效果——大眾沃爾斯夫堡工廠占地6.5平方公里,員工6萬人,年產汽車產量為100萬臺;特斯拉擴張后的超級工廠年產量同樣為百萬臺,而員工數量只有1.9萬人。

不過,并非所有制造業企業都能做到這一點。自動化工廠的最大問題在于,前期需要較大資金投入,大如富士康這樣的巨頭都不一定承受得起。

2019年,小米在北京亦莊興建的全自動“黑燈工廠”投入使用。所謂“黑燈工廠”,是可實現全廠生產管理、機械加工和包裝儲運過程的全程自動化無人黑燈生產。

為這座工廠,小米投資了6億元,換來的是每年“百萬臺高端手機”的產能。

2021年蘋果iPhone的銷量約為2.39億部,河南富士康生產了其中一半,也就是超過1億部,是小米工廠產能的100倍,顯然改造的成本至少也要幾十億乃至上百億。

當然,考慮到技術成熟、規模生產帶來了成本下降,未來這個投入將會大大減少,國內制造業智能化改造的進程也可能加速。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測算,2012年,一臺工業機器人成本回收時間約為5.2年,到2018年約下降至1.05年,工業機器人的經濟性臨界點已至,制造業機器換人大勢所趨。

中國制造的未來是智能制造,面對數字化、自動化浪潮,中國制造商應積極擁抱制造業轉型,折射出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廣闊前景。未來,我們將看到更多的中國制造企業將加速轉型,不斷推動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李惠聰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