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IT資訊 > 正文

篤行與奮楫:華為云與金融產業的時代問答

2023-06-05 20:35:19來源:節點財經微信號  

文 / 七公

出品 /?節點商業組

在《金融千年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一書中,耶魯大學教授威廉·N·戈茲曼以最古老的西方文明—蘇美爾文明為起點,為讀者講述了5000多年來,金融如何跨時空、跨文化流動,如何塑造人類的文明進程。


(資料圖)

事實是,金融的故事從來就不只有錢與錢、借貸存儲、財富配置這些關系。本質上,它是一種做事情的方式、一套集成整合的體系、一款便利的交易工具。就像其他業態一樣,也視技術為底層邏輯,通過不斷創新、不斷突破的降本增效,使自己變得更經濟、更敏捷,更契合時代。

特別到了21世紀,隨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前沿科技的興起和蔓延,以及因此出現的掌上銀行、手機錢包、人臉識別、掃碼支付……眾多證據表明,金融對技術的渴求和憧憬,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烈。

這其中,數智化的云轉型,則是被行業內外廣泛聚焦、反復討論的議題。

問道:金融業為什么要上云?需要什么云?

根據艾瑞咨詢核算,2021年中國金融云市場規模為394億元,未來四年的復合增長率28.6%,預計在2025年將突破千億元。

毫無疑問,金融云正處在風華正茂的階段。

圖源:艾媒咨詢

但在行文之前,我們仍然要先明確一個問題:金融業為什么要上云?要用云來做什么?

最直白的答案,當然是依托云平臺的數據引擎、互聯引擎、場景引擎,加快資源調用速度,減少基礎設施投入,優化客戶體驗,從而實現可持續的創收與創利。

舉個簡單的例子,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每天都要進行大量頻繁的交易運算和文件處理,這往往意味著一筆龐大的硬件購置費和運維管理費。倘若大家都遷移到“云上”,在云端開展業務,不僅能節省開支(云服務器成本較低),而且能夠利用云的可擴展性、可伸縮性,形成信息連通共享局面,消弭相互間的摩擦力、避免孤島效應,從而最大限度地激活數據要素潛能。

根據中國信通院的調查,95%的企業認為使用云計算可以降低IT成本,超過10%的企業成本降低了一半以上,超四成的企業表示使用云計算提升了IT運行效率。

不過,囿于金融行業的特殊性,它對云的要求十分“嚴苛”。

一方面,金融事關國計民生,影響千家萬戶,公共屬性和個人屬性兼備,礎石地位不容置喙,客戶擔心云上“領地”被云服務商入侵或“偷窺”,導致格外關注安全風險與安全隱患,近乎零容忍。

華為云一直高度重視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將其列為公司最高綱領,并提出了與之相關的“四大主張”和“三大承諾”,包括數據層層加密,未經允許任何人無法訪問,每一步信息都由用戶全權掌控;同時,圍繞攻擊者可能的行動路徑,根植AI的探幽索隱、辨偽去妄能力,推出安全AI平臺米蘭達、DDoS高防、數據庫安全等共20多款服務產品,用戶便可如搭積木一般,選擇任意一項或數項做自由搭配,構建符合自身業務需要的安全體系,牢筑防護墻。

另一方面,金融的單位時間價值非常高,任何數字化引發的宕機、延誤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云轉型以業務不中斷、不拖延為基礎。

換言之,做金融業的“云”,既要可信、可靠;還要穩定、穩妥。

截至目前,華為云累計服務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余家金融客戶,與國有6大行、12家股份行、TOP5保險機構和TOP10證券機構在內的70多家金融龍頭達成戰略合作。

IDC發布《中國金融云市場(2022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華為云Stack連續五次位居中國金融自建專屬云基礎設施市場鰲頭。

背后,正是華為云作為國內唯一一家可提供端到端服務能力的云計算平臺,通過錘煉可靠、可信、穩定、穩妥的數字底座,俘獲越來越多金融客戶“芳心”的表象。

篤行:助力金融產業翻越成長“浪浪山”

2023開年,浪浪山的小豬妖沖上熱搜。在國漫《中國奇譚》第一集中,小豬妖意氣奮發,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結果費盡千辛萬苦,干出的工作卻得不到領導的認可。沮喪、不甘、無奈之下,小豬妖說出了那句經典臺詞:“我想離開浪浪山”。

小豬妖的遭遇,戳中了當代打工人的隱痛,也像極了各行各業里那些鮮為人知,又百抓撓心的困境。

金融業亦然,就拿“云”來說,雖然諳熟它的好處和增值、溢出意義,可如何讓其深入肌理,在內部生根、發芽、壯碩,充分享受云計算帶來的IT規模化紅利與互融互促生態優勢,甚至成為阻擊外來者的“矽盾”和降維打擊的利器,卻是一大“痼疾”。

一言以蔽之,金融云要物盡其用,要絕對落地。服務一方要把客戶的關切落到實處,落到深處。

如前文所述,金融有它的獨特體質,一邊要高度重視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一邊要盡可能縮短鏈路、簡化流程、推陳出新,方便用戶,增強競爭力,且很多業務是遠期交易,過多少年兌現,或者多少年發股息等,這不像去飯店,當場點菜當場吃,是耗費數十年經營的信任。

該種“既要又要還要”的復雜境況和先決條件,著實考驗云廠商的實戰力和執行力。

華為云憑借強大的技術支撐和研發基因,以及長期經驗積累和多元路徑探索,為金融客戶提供華為云Stack、華為云GaussDB數據庫、華為云金融專區等一系列專業產品和解決方案,致力推動金融產業全面云化、數智融合和全場景智聯,最終釋放數字生產力。

圖源:華為云官網

經節點財經了解,郵儲銀行攜手華為云GaussDB,重構了基于云架構的分布式新一代核心系統,具備為全行6.37億個人客戶、4萬個網點提供日均20億筆的交易處理能力;中國人壽(601628)基于華為云Stack打造出符合自身應用的“國壽混合云”,將很多業務都運營在該平臺,降低資源支出70%以上,有效應對業務峰值沖擊,IT資源交付效率拔高24倍;諾華誠信基于華為云專區產品,確保數據中心現場7×24小時全天候實時監控,征信服務無間斷,遇上事故時,可在0.03秒內恢復正常……

此外,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爆炸式普及,金融業務的線上化、移動化和場景化比例越來越高,華為云應勢祭出湖倉一體的FusionInsight智能數據湖,實現跨源、跨域、跨倉的全鏈路數據協同治理和T+0的入庫周期,使數據分析效率提升50倍,價值呈現更加迅捷。

在中國工商銀行(601398),借助FusionInsight智能數據湖,為全行1.3萬數據師提供了及時的BI體驗;招商銀行(600036)與華為云FusionInsight聯手建立的信用卡統一風控平臺,上線半年風險案件數降低了50%,每年減少損失數十億元……

真實案例和客觀數據,是華為云化解金融云“落地難”問題的生動體現,也是賦能產業、驅動產業自迭代、自更新、自活水,翻越成長“浪浪山”的抓手。

奮楫:“云+金融”,開啟無限可能的未來

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唯有創新,才能跑過歲月齒輪的轉動,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且以為,這是一條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

同樣,“云+金融”的創新,也是金融機構跟上浩浩蕩蕩的科技浪潮,拓邊擴境的必經之路,并“數字裂變”出新的商業入口、供需曲線和市場空間。

目前,AI+云+視頻+金融,大數據+云+直播+金融,云+VR+AR+金融的各種金融云組合,正在顛覆傳統的人對人、面對面的紙質簽約、投顧、定額等溝通模式,使銀行、券商、保險、信托辦業務不再拘泥于特定場所、特定時間、特定客戶。

橫向,打通健康金融、汽車金融、體育金融、教育金融、旅游金融等眾多場景;縱向,下沉低線城市,深潛行業腹地。內向,扎牢根基,推出更多應時應勢、差異化的產品或服務;外向,班師出海,放眼全球。類比當下的支付寶、財付通(微信支付),通過科技力量,創造巨大的增量金融需求。

在此過程中,金融機構的原生性決定它必須要找到一個軟硬件全棧云能力齊全的伙伴,滿足安全合規、業務適應與進化、自主可控等前提,把夢想轉化為現實,進而邁向無限可能的未來。

什么樣的合作伙伴更靠譜?

按照IDC《金融行業云計算白皮書》給出的建議,金融機構可以從五個維度來考量,包括金融行業上云實施經驗、資質能力、合規能力、安全能力和服務能力,結合5月15日沙利文發布的《中國金融云化解決方案市場研究報告(2022)》,華為云在分布式核心升級解決方案、金融云智能數據湖解決方案、金融云原生基礎設施解決方案三大創新解決方案能力評估均取得第一,并在整體金融云平臺市場和金融專屬云平臺市場收入第一,在金融云大數據、金融云原生數據庫、金融云PaaS平臺中收入排名第一,

佐證鑿鑿。顯然,華為云在五個維度方面具有突出優勢,是眾多金融機構上云的相宜選擇,也是金融業全面擁抱云化的今天,華為云前瞻的時代問答。

節點財經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節點財經不對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節點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