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今天的動畫電影 從3000年前就已開始萌芽 視覺暫留原理讓畫“動”起來

2020-08-06 15:46:01來源:科技日報  

隨著影院陸續恢復營業,不少大片蓄勢待發,其中就包括幾部備受期待的3D動畫電影。如影迷所熟知的哆啦A夢系列電影日前已發布最新預告片,動畫大師宮崎駿首次觸電3D動畫的《安雅與魔女》業已官宣。

從古代人民為了捕捉動作發明的走馬燈、手翻書,到后來畫技和制作手法近乎純熟的2D動畫,再到現在大家稱為中國動漫復興之光的《大圣歸來》和《哪吒之魔童降世》這些3D動畫,動畫作品究竟是如何在漫長的歷史中實現了維度跨越的呢?

視覺暫留原理讓畫“動”起來

早在人類文明剛剛萌芽的原始社會,先民們就有了對動態畫面的追求,西班牙北部山區阿爾塔米拉洞穴中,壁畫上奔跑的野牛圖案,是迄今為止人類捕捉物體動作的最早證據,距今已有2萬年的歷史。

公元前1600年,古埃及時期建造的一座女神廟中,廟內110根柱子上畫著女神連續動作的圖案,當人們乘坐馬車經過這里時,看到的女神就像動起來了一樣。而早在3000多年前,古埃及人民在嘗試“制造”動畫時所用的這種原理,直到17世紀中葉,才由牛頓將其作為一種光學現象首次提出,即“人視網膜上的影像不會立刻消失”。

1824年,倫敦大學教授皮特·馬克·羅葛特發表論文《移動物體的視覺暫留現象》,標志著視覺暫留理論的正式建立。

那么,視覺暫留理論究竟是什么呢?

視覺暫留理論,又名視覺暫停現象、余暉效應,指的是人在通過眼睛產生視覺時,光信號通過視神經傳入大腦,需要經過一段短暫的時間,所以光信號消失之后,大腦皮層上形成的視覺形象并不會立刻消失,而是作為“后像”繼續殘留一段時間的生理現象。

因此,許多動作瞬間的靜態畫幅連續播放時,就在視覺上產生了連續的動態畫面。

與此同時,視覺暫留理論的建立也為電影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電影開始打破紀實性局限,與戲劇聯系起來,正式成為一門藝術,也為動畫作品的展示提供了新的載體。

用疊層攝影法做出的2D動畫

“動畫帝國”迪士尼的建立,開創了動畫歷史上的一個繁榮時代。1937年上映的《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作為世界首部動畫長片,成功開啟了2D動畫的黃金年代。

當時,由于電腦技術還沒有出現,所以動畫作品幾乎都是傳統手繪制作的2D格式,并且出現了沿用至今的疊層攝影法。

藝術家們將卡通形象畫在透明的賽璐璐膠片上,將這些膠片覆蓋在已經畫好的背景上逐一拍攝,達到畫面與背景相容的效果。

在藝術家們致力于用筆為觀眾們打造絢麗世界的同時,計算機技術正在悄然興起,為動畫產業的發展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工作人員在將畫面進行數字化之后,把所得到的數據輸入計算機動畫片制作系統中,計算機就能以每秒鐘24幅的速度生成畫面,與每分鐘影像就要手繪1440幅畫面的傳統2D動畫相比,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其后,計算機動畫憑借其低成本和高質量迅速占領了大量的市場份額。

默片時期的“3D動畫”其實是定格動畫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3D動畫并不是一個近幾年才出現的全新概念,其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默片時期,只是當時3D動畫的概念并不像今天這樣,專指利用計算機圖形技術打造的模擬真實物品的動畫制作方法,而是利用木偶或其他模型打造的立體動畫。

因此,傳統的3D動畫這一概念,其實更像我們現在常說的“定格動畫”,通過對略微改變姿勢的模型進行連續拍攝,獲取制作動畫所需的畫面。

而我們所熟知的3D動畫技術,則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微軟推出了Windows操作系統,并將Softimage這一軟件移植到PC端之后才獲得長足的發展。近些年來,隨著相關軟件的開發和涌現,各種高效便捷的動畫制造工具和快速高質量的圖像生成技術,使藝術家有了更加自由的想象空間,能創造出完美逼真的藝術作品,3D動畫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據微信公眾號“數字北京科學中心”)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