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塊基于天然生物蛋白的硬盤存儲器問世 相關成果8月11日發表于《自然—納米技術》
寫入數據后的蠶絲蛋白硬盤存儲器。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供圖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陶虎課題組聯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相關課題組,首次實現了基于蠶絲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儲。相關成果8月11日發表于《自然—納米技術》。
隨著人類活動對信息依賴程度的日益提高,信息產生量和信息種類呈指數級增長,對信息存儲條件的要求也越來越苛刻。當前的半導體存儲技術越來越難滿足日益增長的信息存儲需求。生命科學與半導體技術的融合,給信息存儲帶來了新思路。各種基于生物介質的存儲技術應運而生,如高容量DNA存儲技術、寡肽存儲技術等。
科學家們在一種古老天然產物中找到了新靈感。得益于蠶絲蛋白所具備的自身特性,結合高精度近場快速讀寫手段,此次研發的蠶絲蛋白存儲器作為一種高容量、高可靠性的新型存儲技術,不僅可以像普通半導體硬盤那樣存儲數字信息,還可為活性生物信息儲存提供一個功能巨大的平臺,用于采集存儲生物信息,同時存儲生物體DNA和血液樣本等。這種存儲器還能通過調控蛋白質的降解速度,按照預設的時序可控銷毀,從而用于信息保密。
據悉,該技術后期通過進一步結合多探針平行加工技術和快速移動平臺,具有可比擬商業化硬盤存儲器的存儲密度和讀寫速度的潛力,有望成為下一代高容量、高可靠的信息存儲技術。(見習記者朱泰來)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