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億元“非接觸類”大市場!騰訊、阿里等巨頭紛紛爭搶這張“臉”
隨著國內疫情漸趨平穩,復工復產后的防疫工作也成為重點,尤其是對于火車站、機場、醫院、辦公樓等人流密集區域的防疫工作,人臉識別這類“非接觸”技術為其提供了較大幫助。
在上海的一些醫院,進門處就有紅外人臉測溫儀刷臉測溫。在上海市東方醫院,院方還可以通過100多個人臉識別探頭來鎖定“號販子”等重點關注人員。
除了疫情催生的需求,人臉識別本身通過智慧城市建設,已經在不少領域開始應用。比如,為了提高考勤效率,有工地已安裝人臉識別實名登記系統。
數據顯示,2010-2018年,我國人臉識別行業市場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達30.7%。2018年,我國人臉識別行業市場規模為25.1億元。預計到2024年市場規模將突破100億元。
目前,我國排名前列的人臉識別企業,主要有曠視科技、商湯科技、云從科技等專門從事人臉識別技術研發應用的創業型公司,老牌的安防及上市企業如海康威視、大華股份、川大智勝、歐比特等,同時還有互聯網巨頭騰訊、阿里、百度以投資或自有研發團隊的形式進入人臉識別領域。
人面不知何處去?律師稱收集信息須合法
人臉識別技術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確實給各方帶來了便利,不過從AI視頻監控進課堂、換臉App到消費者起訴“刷臉”商家,人臉識別商業應用帶來的安全隱患也在引發關注。
記者在上海一家商場的衛生間看到一臺人臉識別供紙機,顧客只需要注視攝像頭,機器就會自動出紙,并且短時間內無法重復取紙。該臺機器顯示已經有超過八萬人次取用過紙巾。此外,隨著生活中的人臉識別應用越來越多,部分上海市民向記者表達了擔憂。
業內人士表示,頭部的人臉識別技術開發企業一般注重對人臉識別技術的安全保障,一方面升級軟件和硬件提高識別精確度,另一方面通過加密避免使用過程中儲存原始人臉信息。
記者了解到,一些未經加密,直接保存原始人臉數據的應用,就可能會存在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法律人士認為,個人的臉部信息也屬于公民的個人信息,非法盜取,出售提供以及以其他非法手段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可能會涉及到觸犯刑法。同時,個人也應提高警惕。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