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上山遺址發現萬年前稻作遺存 走進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

2020-12-01 09:33:02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0年秋,在浙江省浦江縣渠南村一處耕地里,考古工作者發現灰坑、夾炭陶片等遺跡、遺物,上山遺址由此揭開了神秘面紗。隨著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上山遺址發現了迄今所見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此后在浙中地區又相繼發現上山文化遺址18處,其中有距今約9000年的彩陶和環壕遺跡等。

日前,由中國考古學會等單位主辦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浙江浦江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們認為,上山文化遺址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為基礎的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跟隨專家的腳步,筆者走進上山文化遺址群,探訪“遠古中華第一村”以及遺址發掘的故事。

萬年前的稻作遺存

來到浦江上山考古遺址公園,一片金燦燦的稻田映入眼簾。田野中,“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8個大字格外醒目,這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題寫。

建立在遺跡原址上的上山遺址保護展示館,由兩座仿干欄式木構建筑組成,建筑面積1567平方米,分為1號館和2號館。走進1號館,首先看到一大片裸露的遺址。不同深度的灰坑、灰溝里,站立著10余個根據考古隊員形象制作的蠟像,生動還原了上山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上山遺址經過四期考古發掘,共揭露面積2000余平方米,出土1000多件文物。1號館展示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1粒“萬年稻米”。上山遺址考古發掘負責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講述了這粒稻米背后的故事。

2000年秋冬之際,蔣樂平帶領的考古隊在浦江周邊進行考古調查時,發現了位于黃宅鎮渠南村北的上山遺址,遺址出土了一件比較完整的大口盆殘器。此后,這種大口盆不斷發現,并相繼出土了許多石磨盤、石磨棒、石球和大量夾炭紅衣陶片。在這些陶片的胎土中,考古隊員發現了稻殼、稻莖和稻葉遺存。

蔣樂平曾從事河姆渡考古工作10余年。上山遺址的文化內涵,讓他感到難以判定。“這種夾炭陶河姆渡也有,但大口盆從未見過,這個遺址可能不屬于河姆渡文化。”

2002年,蔣樂平偶然得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可以對夾炭陶片進行碳14年代測定,于是托人將4片上山遺址的夾炭陶片送去北大檢測。

2003年1月,北大吳小紅老師電話告知蔣樂平:測年結果經過樹輪校正,陶片距今約11400年到8600年。“聽到這個結果,大家都震驚了。”蔣樂平說,“這樣看來,陶片里的稻殼,也有上萬年歷史。”

鄭云飛等植物考古學家選取了幾件保存有清晰稻殼的夾炭陶片進行研究,對小穗軸、植物硅酸體遺存的分析表明,標本里有一部分為馴化稻。

之后,考古隊員對上山遺址土層進行浮選,在早期文化地層中發現了數粒炭化稻米。“上山遺址早期文化地層中的炭化稻米,是目前通過系統浮選法在層位清晰的考古遺址中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稻米。”負責上山遺址植物浮選工作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說。

1號館內展示了上山出土的部分夾炭陶片和燒土塊。通過放大鏡,可以清晰看到陶片和土塊內的稻殼印痕。“上山先民把稻殼、稻葉碾碎后摻和到陶土中,一是為了減輕陶器重量,二是增加陶土黏性,防止陶器燒制過程中開裂。”蔣樂平說,上山稻谷中保留的小穗軸出現折斷痕跡,不同于野生稻粒自然脫落的平整離層,具有馴化和栽培的特征。

展廳里還有上山遺址出土的鐮形器、石磨盤、石磨棒等石器工具。蔣樂平介紹,鐮形器、石片石器等器物的刃部有收割禾本科植物的微痕,并存在水稻植硅體,由此判斷它們是水稻收割工具,而石磨盤和石磨棒則可能是稻谷脫殼工具。“上山遺址出土陶片中近90%的夾炭陶片包含有大量碎稻殼,這是最原始的谷糠,證明稻米脫粒食用的狀態。”蔣樂平說。

上山遺址發現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鏈,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上山遺址的發現讓稻作栽培歷史上溯至1萬年前,刷新了人們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認識。上山文化不僅在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世界文明也有著獨特而重要的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說。

遠古中華第一村

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北區稻田邊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寫著“遠古中華第一村”。這是中國考古學泰斗、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嚴文明今年9月為上山所題。

“上山有兩大文明表現,一是有了栽培稻,二是開始建造木結構房屋。”蔣樂平指著上山遺址保護展示館前的草坪說,這里曾發現長11米、寬6米、由3排柱洞構成的建筑基礎,這種建筑形式跟河姆渡的干欄式建筑比較相似。“河姆渡建筑遺址由于長期被地下水浸沒、與空氣隔絕而保存較好,上山遺址的木質建筑早已腐爛,只留下柱洞。”

隨著考古發掘的推進,以排柱式木構建筑為主要特征的居住遺跡在上山文化遺址中越來越多地被發現。此外,還發現了環壕、中心臺地、墓葬等,具有早期聚落的特征。“這些遺址分布于錢塘江上游和靈江流域的河谷盆地,它們共同構成了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農業定居聚落。”蔣樂平說。

紅日初升,浦陽江邊,幾個男子正在用石磨盤和石磨棒磨稻谷,其他人忙著狩獵、采摘,挖坑埋柱、建造房屋……上山遺址保護展示館2號館內通過投影的方式再現了上山人的生活。“大約在1萬年前,先民們走出洞穴,來到平坦開闊的山前臺地開始定居生活。”蔣樂平說,“這種定居特征在上山文化初期已經出現,標志著一個歷史階段的開端。浦江上山遺址因此被嚴文明先生稱為‘遠古中華第一村’。”

嚴文明曾說,浙江考古遺址的發現和命名很有意思,從美麗的小洲(良渚)出發,過一個渡口(河姆渡),跨一座橋(跨湖橋),又上了山(上山)。這些遺址的發現軌跡,構成了一條通向遠古文明的探索之路。

世界上最早的彩陶

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共發現義烏橋頭、仙居下湯、嵊州小黃山等19處上山文化遺址,堪稱中國乃至東亞地區規模最大、分布最密集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群。義烏橋頭遺址距上山遺址約15公里,屬上山文化中晚期遺址,因其豐富的考古成果,入圍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走進橋頭遺址,首先看到鋼結構大棚下約1600平方米的環壕遺跡。以環壕內沿為界,遺址中部圍成一個略呈正方形的不完整臺地。“這是目前國內發現年代最早、最完整的環壕遺跡。”蔣樂平介紹,環壕-臺地聚落遺址的出現,是村落形態復雜化的表現,也是定居生活更高級的證據。“目前發掘區東面還有遺址被村落覆蓋,我們將繼續探索發掘。”

遺址入口處有一座土坑豎穴墓,因埋藏較淺,人骨有所破壞。與其同期出土的另一具人骨保存較完整,現藏于義烏博物館,從照片中看,其腹部放置著一件顏色鮮艷的紅衣陶罐。這是一具身高1.73米的成年男性骨骸,經北大考古專家測定年代為距今8000多年,被稱為“浙江第一人”。

沿著墓穴往前走,看到一個個探方,里面堆著大量陶器、陶片。橋頭遺址出土的陶器以大口盆、平底盤等器型為主,陶衣鮮亮、工藝精美且數量眾多,有的一個灰坑中就發現40多件,其中尤以彩陶最引人注目。目前,橋頭遺址已復原陶器約150件。通過對彩陶所在地層內的炭化稻米、炭屑等進行碳14測年顯示,其年代為距今9000年左右。

“過去認為黃河流域彩陶最發達,以甘肅大地灣為代表的彩陶文化,距今約有8000年歷史。而近年在長江中下游橋頭、湖西等遺址出土的彩陶,并不比黃河流域遜色。”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方向明說,上山文化彩陶是迄今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彩陶,其施彩方式、紋飾圖案獨具特色。彩陶上出現了太陽紋、線圈紋,還有些目前無法解釋的神秘圖案,值得進一步研究。

在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期間,“上山文化研究中心”“中華萬年遺址聯盟”掛牌成立,同時還舉辦了上山文化考古新成果展,展出了89件最新出土于橋頭遺址和下湯遺址的陶器。蔣樂平說,上山文化考古新成果展接下來將在國內進行巡展,讓遠古稻作文明孕育的彩陶之花為更多人欣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